回覆列表
  • 1 # 鴨子生活筆記本

    孩子放不下的或許不是玩具,而是那個玩具給他帶來的快樂,她習慣了有舊熊二陪伴的日子。這時的孩子或許不知道什麼是感恩,但是她肯定知道什麼對她來說比較重要

    就好比一個廚師為什麼會一輩子幾乎就用一把刀,不是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只是感覺這個刀他用著順手,他習慣了!

    再比如我們回家的時候往往喜歡走一條路,因為這條路哪裡深哪裡淺是我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們也是習慣了!

    生活中有的人喜歡穿運動鞋,有的人喜歡穿皮鞋,而且一些人一穿就是一輩子,這只是習慣!

    被蛇咬過的人都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是一種被動的習慣!

    等等……

  • 2 # 心理學充電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這個時期,舊的熊二玩具對孩子的意義甚至要比父母更為重要,因為這個是孩子自己發現或創造的,而不是母親或者父親給的。

    在心理學上把這樣的物體、某些重複性動作或者某些聲音,稱之為“過渡性客體”,實際上這些東西沒有過渡性,只是在孩子的認知過程中起到了一個緩衝作用。

    孩子在剛開始是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一體的,母親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親(這樣說,並不是很正確,但能夠容易理解),等孩子慢慢的長大,就會慢慢認識到自己和母親都是單獨的個體,是倆個人,而不是一個人,這個時候就會開始焦慮不安,隨著母親不能經常性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會加劇孩子的焦慮體驗,為了緩解這一與母親分離的焦慮,就會在生活中尋找一個物品,來連線外在客體(母親或者母親的乳房)與內攝客體。

    對孩子而言這個物品是能夠給自己安慰的,讓自己不那麼焦慮,換句話說這個物品所代表的即是自己的母親,又不是自己的母親。

  • 3 # 林星老師

    尋找安全感

    喜歡一直以來都在身旁的東西,因為他知道這些東西才能夠帶給他無比的“安全感”。這沒什麼不好,孩子心細、念舊,認真看待事物之間的緣分,你大可放心,孩子將來即便出遠門,也會心繫著家中的爹孃的。

    找回熟悉感

    有些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會感到很緊張、焦慮,這時候如果有熟悉的東西在他身旁,確實能起很大的慰藉作用。

    釋放壓力

    先問問你怎麼釋放你的壓力?大吃大喝?看場電影?跟朋友聊天?

    這些顯然都是成人才會做的事,那對孩子來說,也許只要摸到玩具熊,他的壓力瞬間就可以獲得減輕了,若是這樣,可真要好好對待這隻熊了!

    孩子有個東西可以當作慰藉沒什麼不好,我侄女現在都初三了,考試前一晚還會抱著從小到大的一條小被,摸摸它、聞聞被子的味道。她說這樣能安定她的心神!

    我自己小時候也有個熊娃娃,小時候很愛帶它四處晃,早就縫補不知多少回了,雖然已經很久沒拿出來了,但始終捨不得丟,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如果把它丟了,好似也把小時候的回憶也給丟了。

    但我聽過最誇張的例子,是有個朋友,回到家中的時候,喜歡用“奶瓶”喝東西!沒錯!是寶寶在用的那個奶瓶沒錯!他說,這樣能解除他的壓力。

    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不損及他人,而孩子覺得能安定他的心神,你就隨孩子的意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兒童手錶有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