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維
-
2 # 藝滴美育
1940年以後,中國的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的生產關係解體導致了審美趣味的變化,帝國主義對原料的掠奪,洋布洋瓷等工業產品的傾銷。不過,那些對材料技法法非常考究的宮廷手工藝品也一度出現外銷的情況。太平天國時期,工藝生產非常受重視,他們不僅推行,有利於發展工業生產的政策,對工藝方面的創造發明進行獎勵,還會給予生產專利權,不僅如此,當時還有管理工匠集體生產的機構。在這樣的制度下,當時的工藝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時的工藝品,適應了戰爭的需求,也滿足了生活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所以這個時期的成就在整個工藝美術發展的歷史中是不可以被忽視。一戰期間各列強之間的,戰爭導致對中國侵略的放鬆,一部分主張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開始引進機器裝置,開設工廠。這一舉動使得,染織陶瓷等工藝美術在當時出現了短暫的繁榮。1910年,江西瓷業公司,就在景德鎮建廠,並開設了培養專業人才的學堂。在解放區,由於條件的限制,邊抗戰邊生產,當時的工藝美術有以下的特點,生產為革命戰爭和生活服務,產品以實用耐用為最主要的目的,至於裝飾風格,極為簡樸,有一定的民間特色。這一階段的工藝美術,在鼓舞鬥志,美化革命環境,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為,建國後工藝美術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工藝美術”這個詞,是20世紀早期,由中國學者獨創的。可是就在這個詞被創造出來之時,它的沒落已經不可避免。這門盧梭眼中“人類所有的制約中,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在近代化工業大生產不可抵擋的潮流面前,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從事手工業的就業人群逐漸消失,老的老,走的走,這個行業,曾經就像風中的樹葉一樣,幾乎消失殆盡了。
不得不說,在中國“藝術地生活的艱難”,仍然是阻礙人們喜愛、接近民藝的關鍵。單說近代以來的中國,便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國度,大多數華人都很難有機會追求一種充滿藝術和人文氣息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到得戰爭終了,政府對工藝美術的態度又極為曖昧:既想利用它做賺取外匯的工具,又想用它來塑造“重民生”的國際形象,實則這樣的定位,對工藝美術的發展而言,實在是一種傷害。加之幾十年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較過去更為粗鄙,因此工藝美術所遭遇的尷尬,也就不難想象了。在作者看來,近代以來,華人對工藝美術的誤讀多有發生,多半都是由於過分功利化引起的“主動誤讀”。而最近的一次“誤讀”,發生在很多人將工藝美術當作“落後、過時”之代名詞的世紀之交。當時,在大學的招生目錄上,“工藝美術”被“現代藝術設計”取代,這讓很多人覺得,彷彿一下子擺脫了這頂過時的帽子,從此可以順利搭上“現代主義”的班車,一路向前了。
人們一般用“設計”一詞來指代現代藝術設計,而以“工藝美術”來概括中國傳統工藝。但在作者看來,設計史和工藝美術史,是一回事。例如蔡元培提倡的“美育”、“美術”、“裝飾”等表述,其實都含有今天所謂的“藝術設計”的涵義。可惜的是,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的真知灼見,被作為一種賺取外匯的工具的功利性使用替代了。再加上所謂“繼承民族優秀傳統”與“結合科學技術解決民生問題”之間的無謂爭辯,工藝,這項“為民生的藝術”,就這樣在政治和所謂“現代理性”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浪擲了幾十年的寶貴光陰,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只能邯鄲學步般追逐西方現代設計,幾乎完全喪失了幾千年來積累的工藝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