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人一生平安15754

    自古以來,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想,民心與民忘有多重要,得與德離不開,憲法與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針對壞人懲罰而利的,而不是針對好人而利的,法規是地方針對一些為了管理地方部門而利的,而地方法規不能脫離國家的法律,更不能大於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如果地方的法規脫離了國家規定的法律或者是憲法來治理這個地方的部門與市民就會失去民心,那這個地方政府就會不可能受到市民擁護和支援。

  • 2 # 檻內小紅

    修德於天下,是治國的根本。這個是針對治理國家的人說的,讓他們修德,統治者有德,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統治者修德,就是統治者減少自身的訴求,全部心意為天下百姓計。天下百姓富足,則國家富足,但如果與民爭利,統治階層的財富過多,老百姓的財富很少,這反而是一件壞事。

    以前的封建王朝,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是修德於天下,滿足了百姓的利益訴求,從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擁護。隨著王朝的發展,皇帝家族就消耗了大量財富,你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所有人的王子王孫都需要國家養家,明朝時間越長,這些王子王孫對國家的財政的消耗就越大,到了明朝後期,一小半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用掉了。

    其次是士大夫官員階層,不用納糧,又侵佔了大量百姓的田地,官員階層自身利益膨脹,這樣又侵佔了百姓的利益。

    這樣象明朝這樣,王公貴族官員是不修德於天下,封建王朝後期都是這樣,慢慢地民不聊生,國家也極不穩定。

    所以聖人說,修道於天下,是讓統治者修德,天下財富都在天下百姓之手裡,即藏富於天下。讓天下百姓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樂,萬物將自化。

  • 3 # pds福田心耕

    有道理!

    德主刑輔,德法並用,“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一直是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治國理政的方略。

    德與法都是社會規範。“德”是過去的“法”,“法”是未來的“德”,德與法並行才能維護社會秩序,讓社會有序進步,讓人民安居樂業!

    “德”是過去的“法”。比如,車馬行人靠右邊!離婚時要求的“七岀三不去”就是過去的法,現在的德!比如現代社會忠誠、孝順、恭敬、和睦、仁義都屬於“德”的範疇,但是在古代,“十惡不赦”的“十惡”大罪之中,就包括謀反、謀叛、謀大逆等不忠行為,也包括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不道等行為!是過去的嚴法峻刑使社會逐漸確立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良好風氣!所以,才有了政德、師德、醫德等職業道德,有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等等。

    “法”是未來的德。當法律禁止的行為逐漸成了人們的自覺,沒有違法犯罪可處罰,或者極少違法犯罪時,國家就會透過法律的“立改廢”程式,取締一些不合時宜的規定,從而使“法”變成“德”。比如醉駕入刑,是現實的法律規定,未來,隨著人們公共安全意識的提高,當“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成為人們的自覺自願,當醉駕肇事徹底杜絕,或者極少發生時,這一規定就完成了她作為法律的歷史使命,成為了“德”!

    總之,德是內化於心的法,德治是自律,靠社會輿論來監督;法治是他律,靠國家強制力來施行。德法並用,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如果全社會都遵紀守法,崇德向善,天下必太平,百姓必安樂!

  • 4 # 俠隱世界

    對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德,德是道的體現,道是德的根本,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德為本,人人有德,則民自化,天下得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款ipad與air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