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孩子雖然帶著父母的遺傳基因出生,但是孩子的成長,是完全取決於後天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每天和孩子說了些什麼,做了哪些事情,孩子都會模仿學習,他所展示的狀態,會直接反應出家長近期的教育情況。因此,家庭裡的每一個教養者,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非常具體、明顯和迅速的。
孩子大腦的映象神經元決定了寶寶主要的學習是靠模仿,主要的經驗來自於和成人環境的互動,所以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即家長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說話的內容,才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兩個的方面。今天更新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家長們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才願意配合你去執行。
一、語言的有效性
1、家長要確定自己傳遞出去的語言訊號,是高質量的。高質量的語言訊號和語言內容是指:要有好的語速和語調,家長說話不能太快,說話聲音不能太高或太低,需要有一個標準的語速、語調,孩子接受語言資訊才容易適應、並且學習。
比如孩子一歲以內,只能聽懂一個指令並且做出來,需要家長在說指令的時候就要單一、清晰,而且最好能進行相應的演示,語言和動作相結合,接著再輔助小朋友去完成。3/4個月小月齡的寶寶,剛開始進行五指分化,非常喜歡抓握,家長們可以在家準備一些積木、玩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抓握訓練,語言指令上簡潔明瞭:"抓"、“放”,透過緩慢、簡單的語言互動,孩子也容易接收,也學的快,也會喜歡,互動的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難度逐漸加強,孩子也就會越來越聰明。
如果家長掌握了技巧,並且有這樣的習慣,孩子長到兩歲左右,聽指令性、和其他人互動能力都會非常出色。
2、態度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帶來很多麻煩的過程,但是作為家長,對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要懷抱接納的態度。孩子規則感、自我約束力註定是比較差的,需要慢慢的建立和培養,所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切身的去理解他,才能知道如何去幫助他。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幫助、信任,才願意跟別人合作,相信老師是愛他的,相信所處環境是安全的。
相反,當我們不接納孩子、討厭他,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生氣、動怒甚至是打罵孩子,反覆多次,就會引起孩子的反社會人格。孩子會仇恨,會影響彼此的親子關係,甚至以後也會打他的孩子,他會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所以我們不經意間就會給孩子灌輸、植入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理念。
同時,當他激動的時候,當他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打別人。長此以往,可能你的說教、打罵都不在起作用了,孩子的自尊也被嚴重損壞,對生活的環境沒有了安全感,就開始了自我放棄。
秉持著“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充分的尊重他,給他規則,堅定的執行規則,不要妥協和退讓,這樣孩子的邊界越來越多,安全感才越來越大。
二、不能說的話:威脅和恐嚇
恐嚇會直接扼殺孩子的安全感,再做什麼,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個不喜歡的概念,一旦植入給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被別人喜歡很重要,結果他就會變成一個圍別人所轉的孩子,討人喜歡的孩子,做事情要看別人臉色的孩子,沒有自我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言傳身教,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態度、內容、藝術,提供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孩子雖然帶著父母的遺傳基因出生,但是孩子的成長,是完全取決於後天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每天和孩子說了些什麼,做了哪些事情,孩子都會模仿學習,他所展示的狀態,會直接反應出家長近期的教育情況。因此,家庭裡的每一個教養者,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非常具體、明顯和迅速的。
孩子大腦的映象神經元決定了寶寶主要的學習是靠模仿,主要的經驗來自於和成人環境的互動,所以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即家長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說話的內容,才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兩個的方面。今天更新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家長們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才願意配合你去執行。
一、語言的有效性
1、家長要確定自己傳遞出去的語言訊號,是高質量的。高質量的語言訊號和語言內容是指:要有好的語速和語調,家長說話不能太快,說話聲音不能太高或太低,需要有一個標準的語速、語調,孩子接受語言資訊才容易適應、並且學習。
比如孩子一歲以內,只能聽懂一個指令並且做出來,需要家長在說指令的時候就要單一、清晰,而且最好能進行相應的演示,語言和動作相結合,接著再輔助小朋友去完成。3/4個月小月齡的寶寶,剛開始進行五指分化,非常喜歡抓握,家長們可以在家準備一些積木、玩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抓握訓練,語言指令上簡潔明瞭:"抓"、“放”,透過緩慢、簡單的語言互動,孩子也容易接收,也學的快,也會喜歡,互動的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難度逐漸加強,孩子也就會越來越聰明。
如果家長掌握了技巧,並且有這樣的習慣,孩子長到兩歲左右,聽指令性、和其他人互動能力都會非常出色。
2、態度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帶來很多麻煩的過程,但是作為家長,對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要懷抱接納的態度。孩子規則感、自我約束力註定是比較差的,需要慢慢的建立和培養,所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切身的去理解他,才能知道如何去幫助他。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幫助、信任,才願意跟別人合作,相信老師是愛他的,相信所處環境是安全的。
相反,當我們不接納孩子、討厭他,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生氣、動怒甚至是打罵孩子,反覆多次,就會引起孩子的反社會人格。孩子會仇恨,會影響彼此的親子關係,甚至以後也會打他的孩子,他會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所以我們不經意間就會給孩子灌輸、植入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理念。
同時,當他激動的時候,當他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打別人。長此以往,可能你的說教、打罵都不在起作用了,孩子的自尊也被嚴重損壞,對生活的環境沒有了安全感,就開始了自我放棄。
秉持著“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充分的尊重他,給他規則,堅定的執行規則,不要妥協和退讓,這樣孩子的邊界越來越多,安全感才越來越大。
二、不能說的話:威脅和恐嚇
恐嚇會直接扼殺孩子的安全感,再做什麼,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個不喜歡的概念,一旦植入給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被別人喜歡很重要,結果他就會變成一個圍別人所轉的孩子,討人喜歡的孩子,做事情要看別人臉色的孩子,沒有自我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言傳身教,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態度、內容、藝術,提供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