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心居士

    是不參與政務的,但是有豐銀,好比現在的喪假,帶薪休假。古代比較講孝道。父母去世,一般都要守孝三年,其中49天內,是不允許參加任何喜喪事,做官的,要在家服孝

  • 2 # 安定郡小書生

    丁憂,又稱丁艱、丁家艱,是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

    按照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都得從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三年(二十七個月,歷朝歷代不一樣)。

    丁憂源於漢代,根據《爾雅·釋詁》:“丁,當也”,就是遭逢、遇到的意思;跟據《尚書·說命》:“憂,居喪也”,就是喪事的意思。丁憂就是遇到喪事。

    丁憂期間,任職官員必須離職,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期間不得舉行婚嫁之事,參加吉慶之典。

    因此,古代官員在丁憂期間原則上是不得參與國家或地方事物的。一般來說,官員丁憂期間會保留官職,而且俸祿照舊,期滿後官復原職。

    當然,官員在丁憂期間不守規矩,插手地方事物,地方官員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家雖然丁憂在家,可是丁憂期滿就會官復原職,假如人家是處在中央要職上,還不是給地方官員穿小鞋是一件很容易的時期。

    另外,官員丁憂期間,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皇帝是可以“奪情”處理的,就是讓本該丁憂的官員放棄丁憂,或者將丁憂的日期減短、延後等,讓官員繼續在原崗位上開展工作,但是這畢竟是中央高層官員,在皇帝非常需要的時候才會“奪情”,這樣的官員是不會插手當地事物的。

  • 3 # 夕陽下的晚楓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因此父母去世之時,丁憂便成為官員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丁憂期間,官員需一心守喪,不可參與政務,但仍然有俸餉,有編制。對於部分官員來說,甚至是朝廷重臣而言,丁憂之後,尚可官復原職。

    “丁憂”在古代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為什麼會設定這種制度呢?

    這首先與家族有關,古代家族中十分重視孝道,父母居喪,必須由子丁憂,以報效父母養育之恩。

    不僅如此,對於一般官員而言,特別是外任的官員,甚至可以借父母年邁多病,需多加照料而回京。可以說孝是古代社會的一種基本禮儀制度。

    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便是朝廷官缺的問題。

    丁憂一般規定為三年,這樣一來,官員回家丁憂,不事朝政,豈不是國家的一大損失。實則不然,朝廷之所以也施行丁憂制度,除了不令官員揹負不孝的罵名之外,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官缺問題。

    在古代,官員之缺較少,但候補人選過多,因此,為了方便候補之人替補,特別是那些有才幹但無官缺可補放之人,能夠大展拳腳,所以才施行丁憂制度,在如此長的丁憂時間之內,以方便朝中候補官員能夠順序補放。

    特別是一些官員因犯了錯誤,皇帝也會借丁憂之名,勒令其退出政務的處理。如《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在與施琅策劃進攻臺灣之時,因兩相爭執不斷,因此康熙帝命姚啟聖丁憂,實際上是採取了施琅的進攻方案。

    雖然這一橋段有虛構的成分在,但也說明了皇帝可透過丁憂制度對於官員的任用加以選擇。

    丁憂期間照常發放俸餉。至於丁憂期滿的官員,多是官復原職的。但也存在一部分官員,丁憂期滿後,因本就不受皇帝待見,於是其處理政務等情況已經大不如前。從一定成上來說,丁憂實際上也是官制之中的一種重要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預算內買到好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