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寧6
-
2 # 透明流動虛無
如果尼采今天還活著,他八成可能會這樣說:“所有那些現代作家都是曾經幻想過要做導演的人”。
一流的導演都是一流的畫家——如果他們都會畫畫的話,畢竟對工具的掌握也需要足夠長久的時間。其實另一個回答已經基本道出了真相,但還是可以加上“電影”這種形式簡單說兩句。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繪畫也是一把好手
我們對資訊的接收無非靠五感,或者說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其中視覺和聽覺是最有效,也是我們應用最多進行資訊交換的工具,但二者之中,視覺的效率最高。從吸收資訊的角度,視覺具有主動性,而聽覺具有被動性,舉個例子,一段敘述,如果是視覺的文字形式,資訊的吸收主要靠人的主動閱讀,很多人通常掃掃幾個關鍵詞就能明白段落大概語意,而如果轉換成聽覺的形式,即便是加快播放,我們也需要耐心地被動地接受資訊。
在日常經驗中,視覺也是主要的資訊收取手段,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同樣是殘疾,我們卻不得不承認聾啞人在日常生活中比有眼疾的人更為便利,前者的主要障礙在於交流,而後者連日常基本生活都需要經過鍛鍊才能自理。而在視覺觀看中,文字實際上屬於間接資訊,屬於中間媒介,它的優勢是可以對物件進行準確描述,劣勢則明顯是不直觀。影象則勝在直觀,但不一定準確,比如佈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一個瞬間可以起決定性作用,但無法準確描述事實。
因此,在現代傳播手段當中,從資訊傳播接受的準確性和直觀性而言,有旁白的動態影像(新聞、音樂MV、電影等)優於文字與影象的組合,二者的組合又優於文字或影象的單一存在。而文字作為中間媒介,無論描述型或敘述型文字,通常需要結合想象被大腦所接收,同時使用和閱讀文字是需要長時間訓練的一項技能,但擁有健康雙眼的人天生就知道如何觀看。最好的例子是歐洲印刷術普及前的歐洲文化脈絡是掌握在通曉文字和掌握影象解釋權的宗教方,而普通老百姓還沒機會識字的時候,教會便用影象來向世人闡釋《聖經》的奧義。
於是乎,站在表達的角度,即便再巧舌如簧,舌燦生花的作家也無法如影象般直觀表達——這一點肯定令尼采在內的作家們有些懊惱,但如同另一個回答裡所提到的,文字準確卻不方便(直觀),對錶述準確的不妥協,對資訊傳遞的可能性的挑戰,以及主題的傳達的直觀性,畫家們的方法論讓作家在寫作實踐中對文字資訊傳遞的方式提出了問題。
然後問題來了,尼采會想做導演嗎?另外,實際上尼采一生對視覺藝術沒有表現出超常的興趣,他一輩子興許也就收藏過一張丟勒的版畫,畢竟,德華人嘛。
回覆列表
把腦子裡的想法傳達給別人無論如何都是會有偏差的,這是資訊中介和資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在這個矛盾既定的前提下人們只能透過各種方法減少失真。
人的感官首先是眼睛,這是最重要的資訊傳遞的方式,透過視覺的圖案把想法傳遞給別人是最方便的方法,這種方便體現的是資訊中介的少,畫家-圖案-人,參與主體只有三個,人獲取圖案後只需要一次處理,將圖案轉化為資訊,已經是比較方便的方法了。
但是方便和準確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越方便的資訊越不準確,就繪畫來說表現為人處理圖畫的資訊不能和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一致,但是文字這種複雜的資訊中介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點。
所以尼采說這個是強調作家都是不願意對錶述準確作妥協的人。
但是這種方法其實也並不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