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年青山
-
2 # 馬振廷1
道出之,黃帝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盜也出自黃帝陰符經,天萬物之盜,萬物人之道,人萬物之盜,三盜可以理解為,萬物靠天道而生,人靠萬物而生,萬物又盜人的力行,道盜應是同道。
道出之,黃帝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盜也出自黃帝陰符經,天萬物之盜,萬物人之道,人萬物之盜,三盜可以理解為,萬物靠天道而生,人靠萬物而生,萬物又盜人的力行,道盜應是同道。
“盜亦有道”當然有道理。但即使有道有理,也不代表價值觀正確: 古人的“道”,是循天地的“道”,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規律”。最早提出“道”的是老子,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說“道”是先於天的無名無相。而無名無相生化出了有名有相的大千世界。即“無中生有”。所以可以說自然規律也是“道”這個投影儀,隱射在人間的“表象”。 我們現在明白了“道”雖無聲無相,但在人間,並非完全無影無蹤的。它就是“自然規律”的種種。再來看“盜”。中國有句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那麼“盜”是否也有“道”呢?傳統的觀念裡,“盜”等同於“惡”。因為它是偷盜,竊取,搶劫的意思。我們之所以定義一個人或一個團伙的行為屬於“盜”,是因其違背了人類社會公平交換,各取所需的原則。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說明,人們都知道美的事物美,是因為有醜作對比;都知道善的事物善,是因為有惡作對比。所以,對立的“善”和“惡”也是在對比中才出現的。當離開了“惡”做參照物,“善”自然不能單純稱“善”,此時,善和惡又有什麼區別呢。那麼看似對立相反的事物,也是統一的一個整體。 “盜亦有道”四字成語,出自《莊子·外篇·胠篋》,原文是: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白話文意思是:門徒問盜蹠,強盜也有自己的規矩嗎?盜蹠說:“什麼事,沒有法則呢?憑經驗猜家室中藏錢多少,這是聖明;盜竊時,第一個進屋,甘當風險,這是勇敢;得手後,最後一個出來斷後,這是講義氣;酌情判斷是否偷竊,這是智慧;分贓均等,這是仁義”。其實,這篇是莊子藉故事,宣揚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批判聖人冠冕堂皇的“仁義禮智”不僅束縛了底層人民的人性,更是貴族奴隸主偷取底層奴隸的財富和精力的“遮羞布”而已。因為“盜亦有道”。譏諷聖人是“大盜”。所以人們說“大善”往往離“大惡”在感覺上最遠,在本質上最近。 另外,“君子”也好,“盜賊”也罷。不過都是人類世界演化出的種種。它們都脫離不了“無名萬物之始”的“道”。君子和盜賊同在“道”中,而不同道:就像是同源出於“長江”而不同支流的“漢江”和“岷江”。源頭是一樣的,最後的盡頭卻不同。但你不能說“漢江”有“河道”而“岷江”無“河道”。 如果“盜無道”,也不可能一直存在,早就“乾涸”在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上了。
且所謂的善與惡,不過是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為基礎,來評定人的德行。 所謂的善也許改朝換代後就是惡行,所謂的惡也許在異國他鄉,是約定俗成的善舉!所以,如果“君子有道,則盜亦有道”,這話沒毛病!(最後宣告:答主強烈反對,痛恨偷盜的行為,因為“賊道”不合“人道”,只會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如果人人都去偷竊,結果只有一個:人類文明倒退回動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