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氣倒被人欺

    孫承宗什麼時候成為了明末的三大支撐呢?要說孫承宗嘴炮能力確實比較強悍,實際能力看看他指揮的幾次戰鬥不就很清楚明白了嗎?古語常說書生誤國,孫承宗就是個比較突出的代表人物。孫承宗與他所謂的得意弟子袁牛皮兩個在遼東築城堡,,修了被坼,坼了在修,折騰空了大明朝那薄弱的家底,折騰活了後金被困在遼東的局勢。可偏偏這兩個大明的廢材在滿清的吹噓下成了大明的支柱,真是可笑!

  • 2 # 昊童說歷史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明末著名的軍事家,教育家。作為明末難得的文武全才,孫承宗也當得起被明史單獨列傳!

    對於孫承宗這個人的能力我們完全不用懷疑,當時皇太極在遼地大肆入侵擄漢民以作奴隸,整個遼地幾乎被皇太極全部佔領,但孫承宗上臺後不但將皇太極在戰場上打敗,還慢慢的將遼地一寸一寸的拿了回來。

    孫承宗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起初作為明熹宗的老師一直從事的是文學類工作,但在天啟元年後金(清朝的前身)屢次出關侵犯明朝邊境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而當時的遼東經略自殺後遼東邊境更是一片混亂。在這時朝廷派去的人大多都是長居深宮的普通文臣,根本無法阻止後金的侵略腳步。在無奈之中熹宗在朝臣的推薦下以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簡單的理解就是在邊境除皇帝外最大的官),孫承宗上任後經過實地考察先是因地適宜的建造了關寧錦防線(明末為抵禦後金所修的防線,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松錦大戰後瓦解),又提拔培養了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又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四十於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百萬,將後金死死的攔在遼東不得寸進。但在後面遭到魏忠賢妒忌不得已辭官還鄉(這點有必要說明下,魏忠賢當時大力打擊東林黨,而他很不幸也是一名東林黨,而且起初魏忠賢是想與他交好,但被拒絕。儘管後來他有機會扳回一局,但因為他一生中最大弱點——猶豫錯失良機)。

    崇禎皇帝(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南明不算)上位后皇太極千里迢迢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內,眼看京城不保且當時的袁崇煥又暫時無力抵禦皇太極(此戰後袁崇煥被指控謀反以凌遲處死),崇禎不得不再次起用孫承宗,孫承宗經過深思熟慮後確定了以堅城防禦為主的退敵策略(簡單點來說就是先守後攻),而後親自坐鎮通州排程援軍將皇太極騷擾的疲憊不堪卻又無可奈何,最終被迫撤退。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孫承宗可能這一次皇太就有很大機率能直接滅了明朝。後面的事兒也很簡單,孫承宗收復了被皇太極佔領的地方後又重整關寧錦防線,但最後因為朝臣反對之類的等等原因再次棄官。還鄉後他在老家高陽縣休養的時候後金再次襲來,孫承宗率全家拼死守城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失敗,他自己也自縊而亡,全家上下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死後儘管崇禎下令撫卹但並沒有給他諡號,後由南明弘光帝為他追贈太師,諡號“文忠”,清乾隆又追諡為“忠定”

    綜上所述,孫承宗的能力毋庸置疑,至於說崇禎帝上臺後因為他年紀大了心無力不足在我看來也並非如此,首先我們知道孫承宗即使告老還鄉後也積極組織鄉民反抗後金的入侵,所以他絕對是有心有力,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崇禎並不信任他!我們在討論明朝滅亡原因的時候談論的最多的就是崇禎的剛愎自用,他雖然勤奮但是太過陰沉,他不相信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雖然明朝滅亡與後金有脫不了的干係,但他個人也要對明朝滅亡負很大責任,就像我上面說的,沒有孫承宗,可能明朝的滅亡還得提前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景構圖拍照姿勢和表情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