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桂歷史

    因為,清朝的服飾本就繼承自明。所謂滿洲服飾其實是明朝邊軍和下層人民喜歡的穿著。所謂勢不兩立本來就是後人根據需要的再發明,而非一開始的歷史真相。事實上,皇太極曾三令五申模仿明朝的制度,明和清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加像,遠不止一些衣服傳承

  • 2 # 靈魂不是拎皮箱的魚

    清朝本是滿足建立的政權,其發源於遼東。以他們在遼東的服飾,不太可以適應在中原的生活。遼東寒冷,多以獸皮做服飾原料,而在中原這樣的穿著明顯不合,因為中原地區四季分明,不合季節的穿著不舒適。還有就是清朝基本的制度都是學習明朝,清朝早期的領導者要求本族子弟一切學習漢人,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瞭解和掌控天下。

  • 3 # 筆下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中,一個王朝或多或少都會繼承些前朝的傳統。而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是關於皂靴的繼承。其實從問題出發,為何要繼承皂靴?皂靴的繼承意味著什麼?這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那麼我們先簡單瞭解下皂靴發展。

    皂靴的發展

    皂靴,一般是古代官吏穿的黑色靴子,跟現代女性的長筒靴並不相同,皂靴鞋底較為厚實。經常見許多文章中出現“粉底皂靴”這一詞,其意思就是鞋底刷白粉的黑色靴子。靴最早是胡人的鞋子,漢人穿的一般是革履或者絲履,而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素來喜歡穿胡服,就連靴子也是穿的胡人的高筒靴,甚至以身作則,穿著胡服上早朝。

    隋唐之時,靴子已經極為流行,但都是比較簡單的靴子,形式和顏色都並未豐富。之後因為靴的實用和方便,靴逐漸普及到人民百姓。

    至元朝時期,靴被定為百官公服,以皂皮為之。因為蒙古族也是北方遊牧民族,對靴的使用更為悠久,當蒙古族建立龐大的元朝時,靴子被定為公服也無可厚非。這樣本來就甚是流行的靴子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官方用鞋。

    之前說到靴子實用方便,所以受到許多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的喜愛。而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本就對靴子極為認可,所以建立明朝後規定皇帝的常服就用靴子。

    其實中華大地上自隋唐後,經歷了許多朝代的更替,但穿著樣式大體上並沒有出現巨大的改變,靴子也是如此的。以上簡短的闡述了靴子的發展,可見靴子直活躍在各個階層群眾中,靴子的實用方便時得到廣大認可的。

    所以,清朝沿用明朝的皂靴,大家也就能理解了,簡單來說就是皂靴好用。更何況清朝統治階層滿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對靴子的感情就更深了。

    皂靴的繼承

    從更深層次來說,繼承清朝繼承明朝的傳統也是清朝入關之後必須做的。

    首先,清軍是邊疆民族,當時打仗或許很強,但對治國之道並無深厚經驗,入關之後就急需一個新的制度來管理偌大的清朝版圖,所以沿襲現成的明朝傳統是最為便捷穩當的。簡單來理解,清軍原有的管理制度或許適合滿洲人,但並不適合關內大地上的人民。再者,原本清軍入關就是民族文化間的碰撞,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如元朝一樣,激起更多民族矛盾,而沿襲明朝傳統則相當於民族之間的潤滑劑,為後世清朝繁榮昌盛作下良好的鋪墊。最後,清朝繼承明朝傳統制度,更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官僚階級的支援,這對於清軍一統中華大地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所以,皇太極竭力推行明朝傳統的做法是對的,不然大清王朝的統一程序可能得再慢上不少。

    從皂靴的繼承一事,微末之中我們可以窺得各個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自五胡亂華後,遊牧文化開始衝擊中原文化,而後兩者逐步融合,文化的融合需要漫長的過程,就如皂靴一般, 繼承與發展的過程就是文化融合的見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棣在位,如果攻打其他國家,能擴大版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