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俗士1972
-
2 # 風吹竹面35
純粹理性批判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對某事的批評質疑和反對,而是指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探討純粹理性的外延和內涵。
-
3 # 偶然一會ABC
1*“批判”是一個近代的詞彙。根據相關文獻,這個詞的最早語言形式是法語,有“審查”,“釐定”的含義。這個詞獲得一種“概念”的語言形式是德語,有“揚棄”,“否定”的含義。
2*“批判”這個詞彙產生於法國啟蒙運動之中。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開啟了法國理性主義。法國啟蒙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所有的事情拿到“理性法庭”進行批判,而理性的關鍵詞就是“自由”,“平等”,“博愛”。
3*法國的“批判”高揚理性主義的旗幟,在政治上批判專制主義,在社會中鼓吹平等人權,在知識上尊重科學創造。最後這個方面與英國經驗主義和重視實驗的傳統結合,為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
4*在這種背景下,透過理性的解放,牛頓力學解釋了世界,將世界解釋為一個“決定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中,“自然規律”決定了一切。於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用這樣的標題作為書名《人是機器》。蘇格蘭人休謨不滿意這樣的結論,提出構成所有自然規律基礎的因果關係是一種“心理習慣”。
5*這是康德面對的最大哲學問題:必然(科學)和自由(人性)的矛盾。如果將理性主義貫徹到底,這個世界受必然性統治,沒有自由;如果將經驗主義的休謨原則貫徹到底,這個世界一定自由,但沒有科學,沒有自然規律。
6*這是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哈姆雷特問題”:生存還是毀滅。康德的基本思路是認識這一切的理性出了問題。因此必須重新審視“理性”。而且不是我們的“常識理性”,是“作為理性的理性”,即可以認識“規律”的理性,“純粹理性”。
7*康德認為必須對“純粹理性”的來源,界限,作用作一個詳細分析。論證這種理性的正當性,合法性,有效性及其運用邊界。康德的方法是“批判”,即“否定”,“揚棄”。揚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對理性的界定,確定“自在之物”是所有理性的界限,論證“先天認識形式”是所有規律“邏各斯”前提。在此基礎上,論證“真”的可能性,“善”的可能性,“美的可能性”,從而“自由,平等,博愛的可能性”。
8*因此,“批判”是“辯證的否定”,人對自身的“辯證認知”,對人性的“自我認知”。這是“純粹理性批判”的確切含義。
當然,理解這些需要學習,需要理解,需要思辨,需要聰慧而自知的人性。
回覆列表
由於特殊的歷史經歷,網友們對“批判”的理解往往是第一種。批判成了一個殺氣騰騰的詞彙。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三大批判”,其實是他三本哲學著作的書名:《純粹理性批判》 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物件是現象界,後者的物件是本體界。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樑,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思是,自然界憑藉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
康德“三大批判”晦澀難懂,至少比易經難懂百倍。某句話你認識其中每一個字,但怎麼也無法弄懂整句話。按照某些“國學愛好者”的邏輯,那就是人類最巔峰狀態真理啦!康德的智慧你不懂!
為什麼康德“三大批判”與批判無關?
因為我們誤讀了漢語詞彙——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