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iqing2013

    國庫。清政府雖然內憂外患,但國庫一開始還是充實的。慈禧太后曾對洋人說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由此可見,當時清政府國庫還是有錢的。

  • 2 # 卑微的活著

    咸豐年間爆發金田起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所需龐大的軍費,使清政府面臨空前的財政危機。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攻佔南京,清政府開徵釐金,屬於一種地方商業稅。清朝太常寺卿雷以在揚州駐軍,鑑於“國帑空乏,軍用不給”採納幕客錢江的建議,於江蘇向商家籌集經費,於仙女廟(今江蘇江都)、邵伯、宜陵等鎮米行試辦,初定稅率為一釐,翌年奏請清廷擴至河南,幾年間擴至全國。

    曾國藩創辦湘軍,沒有朝廷經費輔助,一切均要設法自籌。由於湘軍初期主力在江西,為了籌餉,曾國藩不得不置關設卡,抽取漕折、厘金。但江西又是農業省,商業不發達,久經戰亂使得地方政府財源極其枯竭,隨著湘軍主力已轉到江蘇、浙江一帶,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七日,沈葆楨被提拔為江西巡撫,沈決定保留江西釐金,自行組建地方兵勇。曾國藩在湖南特設東征局,在湖南省厘金的基礎上再加抽半釐。厘金一直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之一,各地方政權無不巧立名目,以各種方式橫徵暴斂。

    最終清朝走入明朝滅亡的老路。

  • 3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國家發不下來餉銀 讓曾國藩盡力自籌 曾於是開設厘金局 對南方各省經商之人攔路設卡 收取過路費 以充軍需 這也是在時局動亂年代 逼不得已的事

  • 4 # 番石榴不好吃

    清朝前期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地丁銀)、鹽稅、關稅、礦稅、茶稅等。其中田賦是清前期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長期佔總財政收入的61%-88%之間。受重農抑商思想影響,清朝統治者不太重視商業,不鼓勵抬升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所徵商稅在財政中所佔比重一直較小。

    但需要看到的是,儘管統治者不重視商業,但隨著農業經濟的積累,明清工商業卻較前代有很大發展。長途販運、金融匯兌等業務在明清兩代十分繁榮。太平天國時期,由於軍費開支龐大,清朝統治者決定加徵商稅,稱之為“厘金”(實即一種值百抽一的商業稅,百分之一為一釐故稱厘金)。這項制度為明朝所沒有,可能是受洋人稅務制度啟發吧。1853年厘金制度率先在戰火頻仍的江南實行,主要為江南清軍籌措軍費。之後厘金制度通行全國,達到“無處不卡,無貨不稅” 的程度。稅率也從起初的1%,增加到5%-10%之間。至光緒十三年,厘金收入已有一千六百餘萬兩之巨。

    另外,由於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洋貨大量湧入中國,加之清朝採用了英國關稅管理制度,海關收入大幅增加。1861年,清朝海關收入大約為490餘萬兩,十年後又超過一千萬兩大關。

    厘金和關稅,成為清廷維持財政運轉的兩項重要收入。大約在光緒中葉,已經與田賦持平,達到3000餘萬兩,清末更是爆炸性膨脹到7000餘萬兩。

    湘軍、淮軍自己也可以徵收厘金,也可以經商。徽商就曾經替淮軍的鹽務、糧食等方面的商業活動。

  • 5 # 張細水

    其實當時清政府發放的軍費,已經沒辦法讓士兵在艱苦的環境下與太平軍進行作戰。

    曾國藩雖然崇拜戚繼光,但卻完完全全學不會戚繼光的軍事思想精髓,只會打呆仗死仗消耗戰。

    這在《投名狀》裡有接近史實的演繹。

    清軍在城外一圍數月,缺吃少穿計程車兵們飢寒交迫,都等著攻破城池的那一刻。

    因為只有攻破城池之後的任意搶掠能讓他們有繼續堅持的意志。

    單是清政府發放的幾兩餉銀,壓根不可能激發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Win7系統複製大檔案更加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