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里行者始於足
-
2 # 老瓜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杞人有這方面積極的一面。
至少,杞人的行為,能動性上符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再說杞人不足的一面。
首先,“憂天”超出了當時人的能力,屬於無用功,憂也白憂,不如不憂。
第二,憂在心上和嘴上,沒有實際行動。
所以,杞人憂天,這種行為大部分否定,小部分肯定!~~
-
3 # 別酒流年
杞人憂天,比喻自尋煩惱,毫無必要的憂慮和擔心。
我們常說歷史傳統塑造國民精神,例如說到澳洲人,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英國流放的罪犯;說到德華人,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守紀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說到日本人,嗯,我首先想到的是生理老師。
說到杞國,我們不應該只瞭解杞人憂天的成語典故,我們也應該知道杞國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久的方國。
杞國夏朝初期就已存在,一直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延續到公元前445年,被楚惠王所滅,時間跨度達到1500多年。
杞國國君是大禹直系後裔,和少康之子曲烈的鄫國一樣都是夏朝重要方國。
夏朝滅亡後,商湯將一部分夏朝後裔遷到杞國(今河南杞縣),成為諸侯國。
但是此時的杞國已經變成戰敗者,地位已經不能和夏朝同日而語,之後的歷史記載少之又少。目前記載杞國曆史的史記主要以《史記·陳杞世家》為主。即是《史記》中有《陳杞世家》,但是司馬遷也寫了:“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
《論語》中也提到過杞國,可惜也是說他太小,已經失去了夏朝時的傳統。《論語·八佾》中寫到: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孔子想要考察一下夏禮,但是杞國已經被同化的差不多了,並不能驗證書中記載的夏禮。
說了杞國沒落,回來我們繼續說杞國曆史。隨著商朝的起起伏伏,杞國國君爵位也數次變化,杞國封號還曾數次被廢。
《史記·陳杞世家》:殷時或封或絕。
但商朝末年商紂王時期,杞國仍然存在。出土的商紂王時其的甲骨文卜辭上記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的字樣,說明此時杞國仍在。
周武王滅商後,根據二王三恪之禮,尋找大禹後裔,找到了東樓公,將其封到杞地,祭祀夏朝宗廟。
周厲王(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時,天下大亂,杞國受到宋國、徐國和淮夷攻打。當時杞國國君杞謀娶公只得遷徙到山東新泰地區。
到了新地,仍然距離宋國、淮夷太近,仍然受到欺負,杞國只好繼續東遷。
公元前647年,杞成公在位時期,將杞國遷到緣陵(今山東昌樂縣附近)。
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把杞國遷到淳于(今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
公元前445年,杞國終於不用再搬遷了,因為這一年楚惠王滅了杞國,杞簡公成為杞國末代君主。
從杞國曆史來看,國祚雖然長久,有一千五百多年,但其一直受欺負,國家一直在流浪,杞人憂患意識肯定比其他國家要強烈。正如《孟子·告天下》所說:“困於心,衡於慮”,流浪千年,杞人憂天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杞人憂天關鍵在於一個度,有這方面的憂慮探索可以,如果因此茶飯不思,坐臥不安就過了;另一方面他除了膽驚受怕好像也沒去積極的思考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