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day職場
-
2 # 雲煥喝雞湯
我覺得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在從眾的,很少人能走出原本的社會框架。
有句話說,人在什麼年紀,就要活出什麼樣。
從接受教育,結婚生子,接受社會分工,最後死亡,都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
-
3 # 隨i寫
從眾在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我們會多一些社會規範表現出從眾心理進而引發從眾行為,譬如,你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你不知道幹什麼,你就會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而模仿他人的行為,他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在演講現場我們也會表現出很強的從眾行為,比如臺上的演講者你認為說的很不好,但是身旁的人群全部認為好,演講者說完他們瘋狂的鼓掌,你這時你也會不知覺的被帶動進入鼓掌一員中。
從眾行為又有來自權威和專家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所帶來的從眾行為更強烈,從眾可以說只要有群體就很容易發生。
從眾心理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提高警醒,下面給你分析一下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
1、一致性
已經作出決策的群體成員的決策一致性,會給其它成員一種很強的從眾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後決策的成員更加遵從這種一致性。
實驗表明,當已經作出決策並保持一致性的群體成員越多,給其它成員的決策壓力越大。事實上,哪怕是有一個成員持有異議,都會幫助後決策者擺脫這種從眾壓力。
回想一下這樣的場景,當領導在臺上講話,如果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齊聲鼓掌叫好,這時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雖然我們並不覺得領導說得好。
2、表態
如果我們在決策時,需要作出公開獨自表態,這時我們的從眾壓力會變得小很多。因為公開獨自表態會喚起人的理性思維,抑制住人的從眾壓力。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如果是領導講完話,我們需要站立起獨自發言評價領導講話的內容,這時我們會變得理性,會考慮很多其它的因素,比如自己的業績考核、部門領導的意見等。
居斯塔夫·勒龐的暢銷書《烏合之眾》闡述過:集體觀察是錯誤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個人的幻覺,透過傳染,暗示給別人,這種幻覺就可以別傳播形式所打破。
3、責任
當群體中的個體被要求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這種責任往往會降低人們的從眾壓力。因為我們會被暗示,決策的結果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這時我們的理性也會被喚起,我們會盡可能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讓自己不受到不利傷害,而不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4、個體的差異
不自信、能力低的人更容易屈從於從眾壓力。這類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弱,自尊心較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所以,他們更願意以一種從眾的態度,讓自己處於“安全、正確”的狀態。
5、施加壓力的群體
人們感受到從眾壓力的大小與群體的構成有關係。一個群體如果是由(1)專家組成;(2)群體成員對個體是重要的;(3)在某一方面和個體是類似的,個體的從眾壓力會變大。
我們對權威、同類、重要的人的信任,會增加我們在決策時的從眾壓力。這些都是人的底層心理特點,已經深入骨髓,不能輕易改變。
如果是個人,如何影響我們的從眾心理,影響作用還是一樣嗎?社會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影響來自個人,影響結果還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像是專家、或者與我們相似的人、或者是對我們重要的人,我們更加願意跟從他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