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總叨叨
-
2 # 明心見性ZF
我最喜歡的哲理學家是明代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
王陽明之家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據說在王陽明即將出生時,他的祖母在睡夢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位仙人懷抱一很可愛的嬰由雲中降下,將他交到王陽明祖母的手中,並說:“這位佳兒是特地送給你家的。”祖母大喜,突然醒來過來,忽然聽見小兒的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出生了。
王陽明從小就才華出眾,五歲時和祖父在去京城父親的官邸的路上,在金山寺以一首“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震驚四座。在上私塾時,王陽明就曾問過先生“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思考一番,鄭重的說:“當然是讀書致仕了”而王陽明卻說“我覺得應該是讀書做聖賢。”從這件事也可看出王陽明從小志趣就與人不同。二十八歲那年,經歷兩次落第後,王陽明終於以二甲進士的身份正式步入仕途。可惜的是王陽明剛步入仕途不久就遇到了自己一生最大的宿敵劉瑾,因為感覺王陽明的奏摺中映射了自己,劉瑾便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打了王陽明四十大板,還將其貶到了荒蕪險惡的龍場。在去龍場前王陽明寫下一首詩,其中有“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這樣豪邁壯闊的詩句,這說明王陽明此時已經對遭奸佞迫害的事看開了。在龍場,王陽明終日靜坐在石棺中,立志了悟聖賢之道,終於有一天靜坐到半夜突然感覺自己心中豁然開朗: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從前從外部枝枝葉葉去尋是誤矣。想到這些陽明不禁大呼一聲,把僕人們嚇了一跳。
那麼王陽明所悟道的究竟是什麼呢?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針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來說的,朱熹認為要去探求外部萬事萬物,以求得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而王陽明則認為道理就藏1在心中,應該向內求而不能向外求概括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即是說認識和行動原本就是一體,是統一的,沒有先後之分。為此還做了精闢論述:“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同時又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致良知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能分辨善惡是非的良知,找到並遵從自己的良知,便能夠泰然自若的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事。
王陽明一生以講學佈道為志,弟子過萬,其中不乏高官名士,但都對王陽明尊敬有加。而王陽明的《瘞旅文》更是流傳千古,他江西平叛,洞庭湖大敗反賊寧王,平定思田之亂,剿滅短藤、八寨亂賊,為大明王朝立下漢馬功勞,被封為新建伯。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尊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這樣一位軍功赫赫,宅心仁厚,忠肝義膽,文采斐然,思想深邃的大哲學家受人尊敬推崇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回覆列表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將樸素的辯證法融入他的著作《老子》當中,這個《老子》也被人們稱為《道德經》。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和後來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是《紐約時報》評選出來的世界古今十大作家的頭把交椅。著名的孔子都曾經求教於老子。
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老子告訴孔子,倡導禮的人早就死了,骨頭都爛沒了,只留下了言論。君子有好運氣就應該開車去當官,運氣不好就過隱居生活。有錢的人給朋友錢,沒錢的人就給朋友箴言,由於老子自覺不是富貴人就送給孔子幾句話。
大概意思就是說,有些聰明人愛諷刺別人,自恃清高,太自傲,給自己帶來禍患,如果能放下嬌氣,慾望和作作就能有利於當個君子。
孔子覺得向老子的請教大獲收益,他在學生面前把老子比喻成龍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