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華通迅

    小說《局外人》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曾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在一個戰亂的時代,從小和母親在阿拉伯貧民中長大,對他們貧困的處境有著深刻的同情,從而對人生的荒謬感更有體會。二戰後初期,他和當時頗有盛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保羅·薩特非常親密,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裡,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加繆一直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還聲稱自己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屬於任何派別。加繆曾寫了論著《反抗者》與薩特產生論戰,轟動一時

  • 2 # 把書讀薄

    默爾索眼中的世界並不是虛無的,他也沒有想重來。要是想重來的話,他向法庭屈服,甚至向牧師屈服,也許就可以保住命了。

    雖說默爾索對人對事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但是,他並沒有認為世界是虛無的。

    默爾索認為,他對自己的人生是有把握的。

    他甚至還認為,牧師才是個可憐蟲。

    加繆在為美國版《局外人》寫的序言中說:“他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

    要想理解默爾索這個人物,可以參照加繆的一篇哲學隨筆《荒謬的人》,加繆在這篇隨筆中寫道:荒謬的人其實是什麼樣的?他做事不求永恆,他自己也不否認這一點,他對懷舊並不陌生,但更偏愛自己的勇氣與推理。勇氣教他在生活中不求人,珍惜所擁有的東西;推理讓他清楚自己的界限。他確信,他的自由短暫而有限,他的反抗沒有未來,對於生死也已經覺悟,於是在有生之年他要實踐自己的冒險旅程。這便是他的領地,這便是他的行動,對此他不會接受來自他人的任何評判。

    這篇哲學隨筆出自《西西弗斯神話》一書。

    加繆曾經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

    默爾索無非是沒有按照當下的傳統習慣行事罷了。沒遵循習俗所規定的行為模式,比如母親下葬時要痛哭流涕,娶一個女人時要說“愛她”,在法庭上要尋求有利於自己的辯護,在神父面前要虔誠謙卑等等。母親死去他沒哭,他或許是認為不用非得用哭泣來表達哀傷。他不愛瑪莉,但卻願意娶他,是因為他覺得人人掛在嘴上的“愛”並不說明什麼。他拒絕信仰基督教,是因為他覺得“未來的生活”並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實”。

    加繆是這樣解釋荒誕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或許,只有理性的人,才能感受到世界的荒誕。人們的生活,被模式化了,但是很多人並不自知,極少部分人有理性的人,就成了赤手空拳對抗外界環境的瘋子。他們又不得不接受眾人的歧視與審判。

    《局外人》最後寫道,這也是默爾索最後的心靈獨白:面對著充滿資訊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始終不妥協的默爾索,以至死不屈的方式向世界吶喊著。這是一個勝利者的姿態,他至死在捍衛自己的尊嚴、自己的理性。

    薩特說:加繆在20世紀頂住了歷史潮流,獨自繼承著源遠流長的醒世文學,他懷著頑強、嚴格、純潔、肅穆、熱情的人道主義,向當今時代的種種粗俗醜陋發起了勝負難卜的宣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的大腦在思考方面很像電腦,因此做夢的零散畫面能不能當做電腦在清理記憶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