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墊腳石
-
2 # 大飛熊騎士
東吳本來存在政治上的先天不足,這給孫權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於是軍事上嚴重依賴長江天塹和東吳水軍,內政上後期依賴江東本土氏族,等到孫權發現這樣的弊端越來越大時,已經無力迴天了。所以,孫權幾次攻打合肥無果,晚年還猜忌多疑,看似是因年老昏聵,其實是對內部的改革失敗,導致後繼無人,兩孫亂政的嚴重後果。所以,東吳的覆滅絕對和孫權有著重大的聯絡。
孫權在位最大的功績,就是赤壁之戰,保住了東吳的六郡基業。偷襲荊州,形成了完整的長江天塹。但是,成了長江天塹,敗也長江天塹,這些大飛熊已經分析過很多了。簡單來說,這造成了東吳軍事無法集中一點突破江北,因為長江重地都需要兵力鎮守。另外,孫權偷襲荊州,不但打破孫劉聯盟,也失去了奪取淮南之地最好時機。因為,關羽北伐,連張遼都被調走,去對付關羽了,淮南空虛。後來,隨著合肥新城的建成,孫權謀取淮南的希望更加渺茫。更嚴重的後果就是,東吳因為長江天塹,重視水軍的建設,陸戰水平卻提不上來。
孫策時代,東吳的陸戰還是不錯,才能橫掃江東六郡。周瑜還在時,跑到京口獻“天下二分之計”,就是打算入蜀,圖謀益州。如此進取的計策,這在東吳孫權執政的中後期是不可想象的,哪怕陸遜的埋伏,大敗曹休的“石亭之戰”,也只能消滅曹魏軍隊,而不能擴大戰果。陸遜還拒絕了朱桓生擒曹休,橫掃淮南,奪取壽春的計劃,估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以及陸戰不行。東吳的陸戰部隊,有相當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收編的山越之人和盜賊,從陸遜,淩統開始,一直到諸葛恪還在收編,簡直就是用之不竭。但是,這些人雖然驍勇,卻缺乏訓練和組織(除淩統部外),猶如一盤散沙,缺乏正規陸軍系統性。
內政上來說,孫權重用陸顧朱張等本土氏族,這對東吳的統治是有利的,但是也有弊端,就是君權不夠集中。這樣的矛盾,隨著孫權數次改革失敗,以及太子孫登的病故,就越來越激化了。所以,孫權後期打擊一大批本土出身的重臣,老臣。到了孫權病死前,只能託孤於諸葛恪,呂據這些江北士族後代,以及孫峻等宗室。結果,孫權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先是諸葛恪架空孫亮,孫峻火併了諸葛恪後,開始了孫峻,孫琳亂政,東吳徹底衰弱下去的時代。而造成這一切的,都和孫權脫不了干係。
回覆列表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東吳的君主,一生也是經歷了很多大事情,而孫權在執掌東吳的這段時間裡,卻有著一些戰略失誤,我們一起來聊聊。
孫權繼承兄長的產業,成為東吳之主,而他是一位明君,卻並不是一位能夠開疆拓土的君主,而劉備和曹操兩個人,在開拓疆土這方面,可就是比孫權強太多太多了。孫權一直都是在父兄的產業上守著,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而後來從劉備手裡奪回來的荊州,卻讓東吳,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荊州的位置太重要了,劉備依託荊州,謀取益州,而曹操要奪取荊州,就可以對付孫權和劉備。而對於孫權來說,荊州卻並沒有那麼重要了,不然也不會借給劉備那麼多年了。
而後來孫權偷襲荊州,聯合曹操,殺死關羽,不光導致孫劉聯盟破碎,並且還成為了蜀國最大的敵人。劉備的大肆進攻,讓東吳也有了很大的損失,打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本來就勢弱的兩國,相互消耗,我想此時最高興的肯定是曹操了。
而孫權晚年時,也因為太子孫登的早逝,在繼承人的甄選上,讓東吳內部消耗過大,最終走上覆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