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雪心理話
-
2 # 電閃雷鳴ing
社交恐懼其實人人都有,或多或少而已,在於陌生人接觸的過程之中,很多人都是相對拘謹的,有的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權勢、地位、金錢之上的,這種相對優勢是比較脆弱的,一旦遇到比他更強大的人,他就開始恐懼了。其實,恐懼的人,都是曾經受過傷害的人,這類人群喜歡把本來很小或者完全無害的社交,賦予負能量,無限放大壞的方面,而事實上這些事情往往不會發生,他們往往擔心恐懼本身,而忘記了尋找解決辦法,這是一個巨大的盲點,我們經常為一件工作而不停的想解決辦法或者做大量準備工作,但在這件重要事情上卻為恐懼而恐懼,完全沒有去想辦法解決它。我是一個患有嚴重社交恐懼的人,非常排斥與人交往,選擇工作和職業都儘量避免與人打交道,這讓我痛苦萬分,尤其是在事業陷入低谷的現在,從前賴以支撐自信的實力,蕩然無存、負債累累、選擇了逃避現實,躲避人群,再加上內向、不安的個性,讓我痛苦萬分,寸步難行!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發覺自己很可悲,由於小時候受到過壞人的傷害,於是我認為只有:沉默,遠離,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所以,我的人生模式完全由這些壞人來定義和主宰,而不是愛我、關心我的人,實在太可悲了,而這些壞人根本不在乎你,所以,我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要自己來塑造和主宰,於是,我找到了這個盲點,找到了其實這個恐懼是可以被控制的,每當需要社交時,我會先告訴自己:1.別人並不在乎你,就像你也並不在別人一樣;2.人人都會有社交的緊張感,我緊張的同時,對方也同樣緊張;3.確定社交物件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準備,在本子上列出溝通時我想聊的5個話題;4.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內向的人有非常多有點,我並不需要取悅別人,因為別人並不在乎你。
-
3 # 銀河漁夫592
人際交往特別是群體集會,是區別兩類不同性格的見證場!
人的性格分兩種及內向型於外向型,大多數是於遺傳基因有關,環境影響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天生註定的,江山難移,本性難改!於文化修養知識水平毫無關連!
外向型性格的人,越人多熱鬧越興奮!即使是個沒有文化修養的大腦粗,依然直來直往、濤濤不絕的大喧囂!毫無畏懼之感的來去自如,我行我素的從容瀟灑!
但內向型性格的人即使學識深厚,面對群體集會場所不得不謹言慎行,甚怕失去雅士風度!但如果是同樣學識深厚的外向型性格的人,那就成了全場的主導者!
主要還是內向型性格的人,太注重自我已經成為了習慣!一時間是很難完全改變,只有放棄自我約束!能夠大膽勇敢發出內心的感受,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改變!
-
4 # 不如歸去一水長天
首先,不要給自己設限。比如說自己給自己從學歷啊生活啊,就認定自己是某一類人之後,從而害怕或是排斥與超出自我設限範疇的圈子去交流融入,這樣往往會讓自己的交際圈越來越小。
其次,肯定自我,獨一無二。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是不同的人湊在一起,他總有互相學習或借鑑的地方,哪怕自己是作為反面教材,三人之中,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丟了臉面不重要,能掙回臉面才是真本事。
再者,學會情緒管理,讓理智控制情緒,讓知識充實理智,無論面對的是另類或非主流的,亦或是正正經經一板一眼的,咱都有話題,且不急不躁不慌不亂,到那時,你將是自己圈子的主角。
-
5 # 汪立彬說社恐
社交恐懼一般出現在青少年時期(13-19歲),在這個社交、教育、職業發展的階段,由於害怕和迴避,導致學習、工作與社交生活能力下降。
年近不惑,相信社恐已經困擾了你很多年。
社恐的發生有許多影響因素,如習得性焦慮、遺傳因素、父母的過度保護、兒時缺乏適應能力的鍛鍊、父母的排斥或批評、令人難堪或恥辱的特殊經歷、預期性的焦慮迴避等,其中,性格的自卑是最至關重要的。
輕微的社恐是可以採取自助式的方法來解決的,多與朋友交流,在朋友的帶動下參加社交場合,讀書提升自信,慢慢地就會走出社恐。
如果社恐嚴重影響你的生活,這個時候就需要系統的心理干預來克服。
回覆列表
社交恐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型別,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可以採用心理行為干預以及藥物治療的方法。當症狀不明顯時,可以透過身心的自我調節來改善,具體可以試試下面三個辦法:
第一、用情景重現的方法克服社交恐懼。
對於讓自己產生恐懼的人和場景,試著不斷重溫,慢慢習慣,直至淡化。
比如,你不願意出席人多的場合,不願與陌生人交流,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那就把這些場景逐一在腦海重溫,或者用筆寫下來都行,當時自己是怎麼處理的,什麼心情。其實自己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處理,可能就避免了自己的緊張。預設好下次交流的方法,甚至想象一下下次交流的語言。反覆多次演練,就像去打一場有準備的仗一樣。再遇到真實場景,就不會那麼慌亂了。
第二、多用肯定的言辭鼓勵自己,避免說出否定自己的言語。
其實,很多時候出現社交恐懼,是因為極度不自信,多關注自己的優點,選擇積極美好的語言表達自己,克服掉不自信,就會願意與人多交往了。
第三、加強體育鍛煉。
運動產生的熱量,會加速腎上腺素和甲狀腺在體內的釋放,從而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產生於外界交流的慾望。
此外,運動又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心跳的次數,使我們面對某些事情時可以保持冷靜,控制情緒,在人多的公眾場合也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減少恐懼感產生。
如果經過自己的短時間調適仍然不見好轉的話,就應該求助心理諮詢師或醫生。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系統脫敏療法”治療效果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