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科大科學與人文
-
2 # 談科論普
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科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正如偉大的毛主席說的那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過實踐,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真科學,因而科學必須要經過檢驗。也就是說,科學本身就是需要實踐的。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真正的科學也只有透過實踐才能獲得。所以並不存在題主的問題所說的那種邏輯。科學就等於要去實踐,同時實踐才能產生科學。
這幾天,新的一屆諾貝爾獎陸續頒發了,我們可以看到獲獎的科學家都是在實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不計其數的科學家仍然奮鬥在實踐的前言,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探索著科學的各種方向和疆域。
一方面,科學來源於實踐,一代代科學家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探索著科學真理和科學規律,把實踐中體會到的具體知識一般化,並進而形成科學理論,搭建起科學大廈。另外一方面,在實踐中形成的科學體系又進一步指導著人類的實踐,從而推動著科學的不斷前進與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與實踐是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的。
我們不能用科學否定實踐,也不能用實踐否定科學。所以答主的觀點是實踐與科學同等重要,甚至有時候科學就等同於實踐,不可偏廢,否則科學也不可能進步,而實踐也是去了其科學的價值。
這實際上是在說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問題。一個人的一輩子不長,不大可能把人類所有的坎坷、幸福和其他種種事情都自己親身直接經驗一遍。而且,直接經驗不但費時,也很費力費錢,一個人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精力、能力和財力把科學乃至人類已有的各種知識從頭到尾的自己再重新創造一遍。但幸運的是,人有學習能力,可以從別人已經積累的經驗當中學習,這樣就能夠很快了解和掌握自己無法親歷親為的很多事情和知識,這就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對人的重要意義是無可比擬的。事實上,人類經歷了一百萬年的進化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無數的經驗,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這些經驗而從頭開始的孤立存活。科學就是這些間接經驗當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任意一個個體,科學、也包括其他知識和間接經驗,從一開始肯定比個人的實踐、亦即直接經驗要重要得多。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意思就是當一個人還處在嬰幼兒時期,就要接受父母家長的教導,學習別人的間接經驗。試想,如果沒有父母家長的教導,孩子將會怎麼樣?二十世紀初,傳說曾在印度發現過兩個“狼孩”阿瑪拉和卡馬拉,她們在狼群中長大,其行為就像狼一樣:四肢爬行、茹毛飲血、不會說話、鬼哭狼嚎。被發現後帶回人類社會,但已經無法學會如何做人,更學不會人的語言和其他高階思維,最後很快死亡了。當然這個故事近年來有人考證說是瞎編的,但如果沒父母家長從小養育和教導孩子,孩子必然難以成為正常的人,這應該是無需懷疑的。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要經歷很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接受間接經驗的過程,這是一種快捷的成長方式。如果不是這樣,光是語言文字,花費一個人的一輩子時間,也實踐不出幾根皮毛。當然,當學習積攢了一定的間接經驗之後,人就得開始自己的獨立實踐了。這時候,直接的實踐,其重要性也許應該不低於學習間接經驗,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將自己的新鮮實踐經驗新增到人類的知識寶庫中去。每個人的路最後都要自己走,飯要自己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浮生若夢、冷暖自知,這部分實踐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但依然需要活到老學到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科學,就是這裡的“矩”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