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易經》又說“厚德載物”,那麼歐洲的啟蒙運動,以追溯尊重推崇古希臘文化而實現了西方文明的大放異彩,是否可以說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緣故?而當代中國經濟發達,文化影響力與經濟實力不匹配,文風民心浮躁,是否與中國啟蒙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民德歸薄”的緣故?
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
2 # 墨語聽香
是否始於這句話,咱先對這句話,以當時文化背景解讀一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慎重地對待父母家人的喪事。追念緬懷家族中的歷代先祖,在上位者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普通百姓的道德就會迴歸於淳厚。
儒家仁愛的核心思想是 愛分親疏的,這種親疏關係中,對父母家人的愛,是最重要的情感。曾子在這裡把這套親疏關係上升到了國家統治層面來說。
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祭祖,要修族譜,家譜,這還是是一種有效聯絡同宗同族的樞紐,喪事也是對死亡的理解與重視,喪事是要按照嚴格的規矩禮制來完成的。
所以說,曾子為什麼會把 慎終,追遠,上升到國家統治,在國是大家的分封建制,禮就是法。
當代對傳統的否定,要追溯到民國時期,再往前還得討論下清朝。價值觀的衍變,與環境資源和個人認知層次還有認知者的推動力有關,所以說“時也,勢也!” 至於“命也”,這是天命,涉及道,解釋起來很麻煩。即使“人道”這個話題都可以洋洋灑灑寫一大篇,所以略過天命這話題。
當清朝時期的亡國,可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鍋。是整個統治集團思維如此,一邊看到問題,一邊又想從中牟權牟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身為施政者,相互推諉指責,最後讓慈禧背鍋這可不對。說人事,還可以說國運如此。
到了民國,因為前事慘痛,所以否定傳統。然而所有的文人都從傳統中培養出來,即使出國留洋,改變不了父輩們和自己出身於此的狀況。民國大師身在當時環境中,憂急混亂的有,各種亂投醫的也有。求治心切能理解,但人一旦要挖自己的根,這本身就是思維混亂的狀態了!固本培元,才有枝繁葉茂。
新中國成立,自立更生的方針證明,經濟上的民族自強自立只能靠自己。從經濟基礎來推證上層建築,中華文明傳承才是我們的精神本源。強國求治――“養民以惠”,但“放於利而行,多怨” ,所以教化治化要並行。
先秦時儒家說的君子是指管理和決策者,或者說君子才能做好決策和管理。要改變現狀,將改革或者經濟發展進行下去,決策者認真學習運用先秦儒家的思想,將諸子思維綜合一下運用於各級管理就夠了。
這些使勁黑儒家黑傳統文化的人,第一是無知所以容易被慫恿成為烏合之眾,所以要強調閱讀思考來提升思維層次就是要解決烏合之眾的根由;第二是趨利:“小人懷土”、“小人懷惠”,然而如果一個人到了想做傳承企業的層次、必定會研究中華傳承文明並思考該如何將之運用於現行決策和文化建設,所以這樣的人你說是目光短淺也是正解。
至於你問的歐洲啟蒙運動,這是文化,當然有文明傳承的作用了。因時因勢觸發。
但你引用的這話是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孔聖人評價曾子“魯”?我晚上查一下補上來。你想孔聖人為什麼這麼評價他?能夠得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話的人是三皇!孔子不說這麼沒邊的話,哈哈!
別急,大部分華人的腦子慢慢會清醒的,會意識到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短板。就比如中醫黑,吵得沸反盈天的,不知道要怎麼證明中醫體系的愚昧無知落後該被拋棄。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承認中醫,還納入衛生體系說明什麼?這臉打得啪啪的。多打幾次臉,這些黑傳統文化的人就會先思考動腦子再說話了。
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