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欲雲談史論今

    欒書,原本就是出身晉國舊公族,祖上多身居晉國要位。就欒書本人而言,早在當上正卿之前,他的才能就已顯現出來了。在邲之戰前,欒書多次提出正確主張,無奈都被主戰派所壓制,最終晉國大敗給了楚國。

    晉景公上臺之後,等郤克一去世,就把欒書提拔為正卿,這讓欒書走上了人生最為輝煌的巔峰時期。欒書的上臺,標誌著晉國已經從邲之戰的失利陰影下走出,開始重新踏上中原爭霸之路。

    公元前587年冬,因為鄭國入侵許國,欒書主動率兵伐鄭。此時,無論是鄭國還是許國,都不是晉國盟友。按照常理,晉國管這事純粹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但是,欒書藉此機會伐鄭,無疑是向楚國霸權發起了正式的挑戰!

    公元前586年,因為楚共王在鄭、許之爭中袒護了許國,鄭人一氣之下投靠了晉國。公元前585年秋,因為鄭人背叛,楚國令尹子重率軍伐鄭。欒書得到鄭人的求救後,立刻率軍前往救援,與楚國大軍在蔡地繞角(河南魯山東南)遭遇。看到晉國軍隊出現,楚國令尹子重立刻命令楚軍撤退。

    楚國軍隊已退,可是晉國軍隊既出,當然不能無功而返。欒書便命令軍隊繼續前進,前去討伐蔡國。楚人見晉軍想攻打蔡國,也趕緊組織申、息之師前往救援,同時又在蔡國桑隧布(河南確山東)置好了防線。

    就在此時,晉國內部又分裂了。

    趙括、趙同等人作為多數派,主張與楚國開戰,向欒書堅決請戰,欒書即將答應。可就在此時,荀首、士燮、韓厥三人卻阻止道:“不可開戰。我們出兵是為了救鄭,楚軍主動撤退,我們才跟隨到此,這是轉移了我軍的軍事目標。殺戮不止,必將激怒楚軍,交戰必然不能取勝;就是勝了,也不算好事。成師而出,卻打敗楚國兩縣之師,有何榮耀?如果不能擊敗他們,就會自取其辱,還不如撤軍!”

    邲之戰時,晉軍內部也是分裂成兩派,結果中軍元帥荀林父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了晉國的大敗!現在同樣局勢之下,欒書又會如何抉擇呢?

    在聽過荀首、士燮、韓厥三人意見之後,欒書立刻下令全軍撤退!

    就在此時,軍中有人來勸欒書:“軍中想開戰者佔大多數,您的輔佐有十一位,不想開戰的僅僅是其中的三位,為什麼不從眾呢?”晉國此時有十二位卿士,除了欒書、荀首、士燮、韓厥外,其餘的卿士都主張開戰。欒書為什麼只聽少數的三人?

    欒書卻堅定地答道:“見解如果同樣好,當然就應該從眾;但好的見解,眾人也應該服從。三位卿士見解相同,可謂眾也。聽從他們的意見,不也一樣?”

    兩年後,即公元前583年,欒書再次率師伐蔡,順道入侵楚國、沈國,都取得了大勝。這次入侵蔡國、楚國、沈國,當然是晉人靜心策劃的有準備之戰。攻擊敵人,原本就需要正確的時機。如果是臨時起意,往往都是準備相當不充分的倉促之戰,當然容易遭遇失敗。所以,兩年前伐蔡,勝負難料;可欒書兩年後的伐蔡卻是有備而戰,準備相當充分,所以取勝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因為如此,欒書選擇“從善”而不是“從眾”,就需要相當強大的辨識力,知道“善”與“眾”的本質差異在哪,才能真正“從善如流”、而不是“從眾如流”。從邲之戰的表現就可知道,欒書並不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正是因為欒書能真正做到“從善”而不是“從眾”,這才是他能夠屢立軍功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術生聯考速寫如何畫好褲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