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以前都稱帝。
9
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閱讀歷史著作,經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何唐太宗以前,中國各朝代的皇帝都稱作漢X帝、晉X帝,魏X帝,隋X帝,為何到了唐朝的李世民以後,中國各朝代的皇帝怎麼都變成了唐X宗、宋X宗呢?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誤解,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有三個“號”,分別是廟號、諡號、年號。

    廟號是皇帝的宗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廟中的尊號,比說“太祖”、“太宗”,而諡號是皇帝死後,後人根據皇帝一生的功過是非表現給皇帝上的尊號,比如“文皇帝”、“哀皇帝”,也就是說廟號和諡號都是皇帝死後才能得到的。當然了秦朝除外,祖龍秦始皇嬴政,非常討厭死後別人給皇帝皇帝上諡號,他認為這是大不敬,於是他給自己規定是“始皇帝”。皇帝的年號則是皇帝生前,國家紀年記錄所使用的尊號,比如“貞觀”、“天寶”等等。

    皇帝的廟號、諡號、年號的歷史源遠流長,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劉恆是漢朝的第三個皇帝漢文帝,他的諡號就是“孝文”,廟號是漢太宗,當然年號還沒有,知道漢武帝時期中國才正式出現了年號“建元”。

    漢武帝劉徹的廟號為漢世宗,諡號為武

    唐朝以前中國皇帝的諡號很少,基本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代替,所以後人簡稱前朝皇帝都用諡號代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等等,不僅簡單明瞭,而且能夠概括總結皇帝的一生,因此稱呼皇帝諡號很常見,但是這樣的好傳統在唐朝被玩壞了。

    唐高祖李淵死後,李世民給他老爹上的諡號是“太武”,“唐太武帝”聽起來也不錯,而李世民死以後最開始的諡號的是“文皇帝”也就是唐文帝,也簡潔明瞭,可是後來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重新給李淵、李世民上諡號,分別為“神堯”和“文武聖皇帝”,這也勉強可以,可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又重新給李淵和李世民上諡號,結果這次徹底玩壞了諡號的優良傳統,這次李淵的諡號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諡號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此後中國皇帝的諡號徹底成為中國漢字中褒義字的大聚會,各種好聽的詞彙都往皇帝的諡號上靠,比如宋仁宗趙禎的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他的諡號就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而這些都是小巫見大巫,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諡號是“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達到了驚人的29個字。

    努爾哈赤29個字的諡號,成為中國皇帝中諡號字數最多的皇帝

    於是乎到了唐朝以後,就不能夠稱皇帝的諡號,原因十分直接,太長了!所以直接稱呼皇帝在太廟中廟號,所以唐朝以後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等。也即是唐朝以後我們對前朝皇帝的稱呼基本上用廟號代替了諡號。

    不過中國歷史當了明清時期以後,又基本上用年號稱呼皇帝方式代替的廟號,明清以前的皇帝年號比較混亂,很多皇帝一生用好幾個年號,比如年號的發明者漢武帝劉徹一生用了11個年號,而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更是破紀錄的用了14個年號,但是明清時期年號比較固定,特別是清朝自皇太極以後的皇帝一生都只用一個年號,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於是這時期就往往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比如康熙帝、光緒帝、宣統帝等等。

    年號為宣統清末帝溥儀,2004年被後人上廟號為恭宗,諡號愍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花泡酒需要衝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