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說文學

    《關雎》之所以歷來被人看重,是因為它是《周南》的首篇,更是《詩三百》的第一篇,人們看重的是“首篇”的地位,才對《關雎》多加關注和解讀,但實際上,《關雎》這首詩本身未必體現了深刻的人生、人性特點,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愛情詩,體現的是男女之情,傳達的是一種平和中正的詩歌特點。

    關於《詩經》

    想要知道《關雎》的地位與歷代人對它的解讀內涵,必得先對《詩經》的地位先做了解。《詩經》,古稱《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經學昌盛時,《詩三百》才拔升到“經”的位置,成為《詩經》。

    關於《關雎》

    看看古人今人對《關雎》的評價:

    早在先秦時,孔子就對此篇有較高的評價,《論語》記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針對《關雎》文字本身所做出的評價。《關雎》整首詩都體現了一位青年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的心情,但這種哀情並不過分激烈,青年追求淑女的手段也是非常溫和,而且高雅:“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符合孔子“溫柔敦厚”的詩教觀,他重視《關雎》,也是因為這一點。

    到了漢代,漢人說詩,不出“美刺”二端。《毛詩序》中提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是將《關雎》一詩與經學相聯絡起來,強調它“美”的功能;漢代經學家喜歡將每首詩附以特定的意義,比如許多漢代學者認為這裡的“君子”指的是周文王,而“淑女”指的是文王妻子太姒。這裡面就意有所指了。古人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所以夫婦是人倫之始,將“君子”“淑女”當做文王和王后,能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文王和王后的夫婦之道是如此地含蓄、溫婉,民眾也該效仿學習,這是漢代經學家重視《關雎》的意旨所在。

    而朱熹《詩集傳》中提到:“愚以為此詩者,得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這是根據《關雎》一詩的風格特點所做出的評價,與孔子的評價相似。

    到了近代,聞一多先生的《風詩類抄》提到:“《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而程俊英《詩經注析》認為,這是一首貴族青年的戀歌。其實不難看出,到近現代,人們已經趨向於解讀《詩經》的文字思想,而非以漢代經學的方式去給它附會內涵,我認為這是接近《關雎》原本旨意的。

    《關雎》一詩被歷代學者所重視,流傳千年而不衰,是有其合理性的。所謂“詩無達詁”,在孔子時代,他重視的是“中和雅正”的態度,而漢代學者則注重《關雎》的教化之用,漢代出現齊魯韓毛四家詩,各家詩對此篇解說不一,但均有共同點,就是將此篇附以特定的人或者事件,來為“美刺”找理由。而撇開這些內涵看此詩,其中值得玩味之處頗多,如青年男子對淑女求而未得時僅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樣的態度是“君子”的態度,不激烈,不急躁,不失正,即便是放到今日,對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也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所以《關雎》一詩,不僅值得歷代學者尊重,也值得我們當代人細讀與深思。

    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優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論求業難還是就業難?到底是什麼導致現代就業求職愈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