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angyongchao3488
-
2 # 紅塵雁影
我讀過他的《檀香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2001年3月。
小說以1900年德華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一場兵荒馬亂的運動,一樁駭人聽聞酷刑的故事。
我好不容易才看完的,也許繁雜、白描寫實的手法不符合我的閱讀偏好,我對他的作品並不太喜歡,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梁曉生、叢維熙等寫的小說。
-
3 # 談兵34290397
賣了莫言的全部小說,因為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看了半本實在看不懂就沒看了,這不是普及的問題,是不適合華人自己的觀點的文學作品。
-
4 # 杏林春暖80084391
莫言書並不精彩,面他最大特點是,抱怨社會,露醜為美,手法平庸,讓人看不到曙光的感覺。
雖是得過獎,但並不被看好。
不過也有人趨之若鶩,認為不錯,但是必竟少數極粉。
-
5 # 司南趣園
以以前是因為學習的需要,讀了莫言老師的書,最開始接觸的是他的紅高粱系列。後來讀了他的《檀香刑》、《生死疲勞》等。當時中規中矩地按照教材去分析他的作品,而那時,他在教科書裡其實佔的篇幅很小。
應該說,莫言的作品並不大眾,甚至還略微有點小眾。中文系以外的同學談論得很少。
後來,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人們的嘴裡、手上突然都是他的書。去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的也是他的作品。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人們的某一方面的心理。
我也從眾地讀起那本《蛙》來。
那麼,我就從為他帶來榮耀的這部作品(也是我最近讀的一部作品)來談談我的感覺。
《蛙》這部作品寫的是中國計劃生育年代的故事。滿篇的血腥風雨,但又似曾相識。因為我也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產物,所以對這部作品大膽的揭露和逼真的寫實,表示非常認可。它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世界。雖然如此真實,真實到如同歷史的車輪在我們身上碾壓而過,但我們還是感到遙遠,透過文字來感受和回憶還是這般心驚肉跳。
所以,我感覺他是以文學的形式在寫歷史。
莫言自己就說過,不瞭解中國的計劃生育,你就瞭解不了中國。
“計劃生育”兩個字,尖銳地展現出多少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思想,又讓多少人性倫理道德問題浮出水面。
在《蛙》裡,後半部分圍繞“代孕”而展開的故事,關於愛和倫理,更是讓人無法釋懷。
密不透風的節奏和情緒,以及深刻的主題,是莫言老師作品的重要體現。至於他為什麼沒有像其他人的作品那般爆紅到人手一本(也就是題主說的普及率並不高的問題),我想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太重於主題的深刻與深沉,而忽視了人性尋找溫暖的需求;因為太真實地寫實,而忽略文學與審美的雙重特性。(對莫言老師的作品我並沒有全部讀完,也沒有認真研究,所以純屬個人感受,還請指正。)
當然,一個時代對作品的需求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當今時代,爆款文、雞湯文似乎更能深得人心。
回覆列表
我認識的人中讀莫言小說的很少,幾乎不瞭解,所以對他無法評價。這種情況存在原因是,正式對莫言作品公開評價認可的少,可以說是漠然處之。莫言的作品反映現實的題材幾乎是全部,現實主義題材很難成功,再說他的寫作方法一直在創新,大家都很吃驚,新方法要有個接受過程。再就是他追求的原始洪荒色彩的語言也並不是容易被大家接受,需要反覆品味深入其中才能體會其獨具匠心的魅力。自我總結,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