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頭雨傘我都有
-
2 # 老蛇正宗
田文鏡(1662~172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大臣。原屬漢軍正藍旗,因功而升入漢軍正黃旗。其實田文鏡在康熙時期未受重用,田文鏡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歲時以監生身份當上福建長樂縣丞,後任山西寧鄉縣知縣,幹了二十餘年小官,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才升任易州知州,田文鏡四十五歲(康熙四十五年,1706)時,才內遷吏部員外郎。
雍正帝繼位後,為田文鏡仕途帶來了新的機遇,雍正非常信任田文鏡,得到了重用。在康熙未年,黃河多次氾濫成災,再加不法官紳為害,民不聊生,雍正調田文境為河南布政使,不久又升為河南巡撫、總督。任內田文鏡以:“悉秉至公,無人不可從共事”為準則,清理積案、剔除舊弊、嚴查逃稅、隱報土地等違法行為,工作出色,業績赫然“吏治為之一新”。
田文鏡主要業績:
一,雍正初年,雍正帝派田文鏡清查河南國庫虧空,田文鏡實行在山西實踐過的“審追之法”,將問題官員集中開封,逐一嚴審,對官員任所及原籍財產進行清查,令其變賣賠抵財政虧空,雍正二年(1724年)即補足了布政司庫虧空,使河南財政大大好轉。
三,上繳火耗(耗羨):
田文鏡在河南協同巡撫石文焯按比例將火耗降低,火耗是清朝地方官員以彌補賦稅耗損為由,而加收的一種附加稅,也稱為耗羨,用現代語解釋就是額外收取的小金庫。耗羨由地方長官控制使用,或用於賄賂上司,或自行吞沒謂之“養廉”;耗羨的一部份解繳布政司。耗羨額度根據各地田賦而定,致使官吏腐敗成風,平民負擔沉重。
雍正三年(1725年)田文鏡督促司道州官員在徵收錢糧時將正稅及耗羨兩項稅銀全額上繳,不留絲毫,後來清庭將耗羨也改成了視同正稅;
三,攤丁入地:
帝制社會的“丁役”稅,對無地農民和其它勞者收繳的人頭稅,田文鏡將此項不合理的“丁役稅”併入地稅中,使擁田地多的富戶增加稅負,少田無地農戶少繳賦稅,這種改革減輕了貧民負擔,此舉在當時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使貧民、富紳稅負趨於合理和公平,促進社會安定。
雍正帝對田文鏡十分信任,委以河南山東總督,加兵部尚書,雍正評價田文鏡:“忠誠體國,公正廉明”又:“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彈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對於這樣的一個公正廉潔、殫精竭慮的官吏,死後被御林軍平攤了墳墓,到底是為哪樣?伴君如伴虎?清官結冤多?帝制社改革者的下場?有待後人評說!
回覆列表
應該是陰差陽錯,下面人會意錯了。乾隆雖不喜歡田文鏡,但也沒必要這樣做,完全得不償失嘛!
田文鏡什麼人啊!乾隆他爹的得力干將。原來也就刀筆小吏,承蒙雍正拔擢位極人臣。雍正新政的急先鋒,率先在河南實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整肅吏治。死後被雍正特賜葬於泰陵附近。這是對大清江山立下大功的人。
就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能臣干將,乾隆沒理由平他的墳。古代中國向來將就忠孝,不會輕易否定先皇的一些決策和意見。在滿清尤為嚴重,張口閉口祖宗規矩不能改。以孝治天下的乾隆又怎麼會去否定他老子。
事實是乾隆去拜祭雍正,看見旁邊一個墓。隨口問了一句:這誰的墓。手下人以為乾隆不樂意了,就派人平了田的墳。個人感覺乾隆就那麼一說,手下人拍馬屁過分了而已。這也是少有的老大給小的背鍋......哈哈!沒必要過度解讀,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