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茶1982

    說起日本武士道,相信小夥伴們一定不會陌生,腦海裡甚至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抗日神劇中的鬼子們頭上纏著一跟白布條,然後手裡舉著一把武士刀,嘴裡嗷嗷的喊著“燒雞給給”向我們八路軍衝鋒送死的畫面。

    要麼就是跪在地上剖腹自盡,效忠天皇。這些場景在國內很多反映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題材的影視劇中都有所表現。

    很多日本人認為武士道是他們日本特有的思想,我們很多華人也認為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東西。實際上,所謂武士道是他們從咱們中國學去後進行了日本化改造的產物。

    不管他們承不承認,日本武士道跟咱們中國的儒家學說和佛教都有很深的淵源。如果沒有佛教各個新宗派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也不會有早期日本武士道思想的出現。

    早期的武士道用儒家思想裡面的忠君、清廉、輕生死、重名譽來鼓動武士們衝鋒陷陣的時候能夠滿懷正義感和榮譽感;用佛教淨土宗裡強調的“往生極樂淨土”、“來世得福報”來消除武士們對死亡的恐懼;把平時艱苦軍事訓練的負面情緒,用佛教禪宗裡面的“苦修”來癒合與消彌。

    而且早期的武士道不叫武士道。

    平安時代叫做“兵之道”,鎌倉時代叫“弓馬之道”、“武道”等。

    清原貞雄在《國史與日本精神之顯現》中提到:“武藝有之,武道道則未之有也。”

    早期的武士道是因為武士階層的出現而形成的一種樸素的倫理道德觀念。是一種類似於主僕但又更進一步的關係。

    在平安時代有了雛形,直到鎌倉時代才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有些反映日本武士言行的具體內容在《吾妻鏡》和《平家物語》等軍記、史談中均有所涉及。

    平安時代武士團的家長和“家子”、“郎黨”間透過主君賞賜家臣封地、身份(“御恩”)等確定主人和武士之間的身份,以及彼此之間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是以“中世家長制”(惣領制)為中心的一種主從道德規範。

    高須芳次郎在《近世日本儒學史》中把日本武士道宣稱為“純日本思想”之“重要因素”。但其精神核心還是儒家思想為主。

    所謂武士道理論的祖師山鹿素行,最初就是林羅山下面一個朱子學派,他大力推行的“聖學”就是儒家的那套東西。也就是孔子說的“五達道”、“三達德”——儒家強調的“五常三德”。

    雖然山鹿素行後來對子思、孟子的“中庸”和程顥程頤的“洛學”產生過懷疑併成為“古學派”的先驅,但他始終尊敬和崇拜孔子和朱熹。

    高須芳次郎在《近世日本儒學史》中引用《禮記·中庸》裡面孔子的話:“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五達德”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德川時期,由於山鹿素行、中江藤樹、貝原益軒、大道寺友山、山本常朝等儒學家輩出,竭力鼓吹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並專門著述,使武士道理論化系統化完整化,最終形成並統治了整個日本武士道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麗塔:戰鬥天使》的質感為何如此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