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r塞上空許約

    輸贏都沒意義了,明政權已經爛到了骨子裡。引用電影裡的臺詞:“民心是什麼?民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次八次都能東山再起,而我孫傳庭一次都輸不起!”

  • 2 # 一切終章皆為序曲

    孫傳庭的軍事素質很高,這個是可以得到大家認可的,他前期能打敗高迎祥等是因為用兵得當,,還有洪承疇一起配合,且戰前準備也充分了。後一役戰敗給李闖,原因不外乎是兵員數量對比太少,訓練度不夠,農民軍勢力更大了,比上一次少了洪承疇這種級別的配合軍隊,軍餉不夠,死催之下,確實是難成功。那麼再準備下去是勝是敗,並不好說。但是急於一戰是敗的機率大。崇禎似乎不會指揮,導致了一次次的慘敗啊!崇禎的選擇,個人認為:一、應該先與關外的滿清議和,爭取聯合蒙古,先穩住關外不要輕啟戰端,減輕自身負擔。藉助長城和邊鎮,抵禦關外入侵應該還能抗一陣,且成本沒有主動出擊那麼高,用空間換取了時間。二、想解決農民軍的問題,解決症狀是標,解決原因是本,單純靠出兵是下策,不解決根本問題,農民饑荒還是解決不了還是會反。應該推出戰時政策,軍隊練兵和生產結合,豐年囤積的儲備該拿出來用,轉移豐收之地的錢糧來賑救這些荒災之地,解決一下眼前的困難,把流民勸回去種田,儘可能的減免災荒地區的稅(明太祖基本上哪裡有災就減免哪裡的稅,才有天下歸心),施行撫卹政策,讓造反者回歸家園,然後這些都做好了,還要反的就要出兵用各種辦法殲滅掉,降而復反,那就不能再留作禍患,對於誠心歸降的就可以任用,再有的就挪到其他平靜的地方去,不要讓其有再反的機會。三、內部矛盾巨大,吏治腐敗,東南富而不願出錢,西北苦而不願忠國,東北戰亂而人民無選擇權,西南也差不多,這樣的局面,只有各個擊破,不能兩面作戰,拖累死掉。外患需要錢糧,錢糧就從內地抽唄,外患沒解決,卻把內地抽窮了。明末的外患一時打不進內地,內地卻烽煙四起,當時的情況必須解決內部矛盾,才能解決外部矛盾。因為內部矛盾才是直戳心臟,割頸的刀,直接會要命的,而外部矛盾可能會斷手斷腳,還不至於立馬要命,可能明廷決策者沒有意識到吧。內部矛盾,不能只靠武力鎮壓,必須解決民生,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財富的百分之二十的人,拿出八分之一,即全國財富的百分之十,就能解決那百分之八十的平民的困難,這固然很難,但是不這樣做,那些造反的饑民怎麼活呢?最壞的結果就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慘了,可惜結果就是那樣。那麼怎麼做才能讓造反的饑民得到賑救而失去造反的源動力,又不會讓那百分之二十的人難以接受呢?我很質疑明朝的權力機構有多強的執行力和效率,我覺得可行的辦法有:可以出政策鼓勵主動捐物資,提出典型代表來帶頭捐有拉動效應,再就是對於設定富裕戶口強制捐,大財閥,大官僚更是大戶,重點的工作物件。不從這些剝削者身上抽點出來,試問,那些被抽榨乾的貧民戶口還能交出個啥來啊。這又說到吏治了,根本啊,不然最後那些剝削者還是要從貧民戶口那裡攤派,惡性迴圈,所以皇帝權威不能讓這種事發生。這幾樣完成,還怕老百姓不擁護?崇禎都幹了什麼?社會矛盾尖銳,不自上而下,就要自下而上,崇禎沒有張居正那樣的改革家,沒做到自上而下的解決階級矛盾,最後讓農民起義給推翻了,外患還沒能直接進關呢,這就是倒推出來的分析,至少說明了許多問題。擴充套件了一下,還是以明末為話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外服藍色精粹就可兌換的面板,到國服售價破千,拳頭這是飄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