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需要買房子你覺的你的幸福指數能提高多少?
華人自古以來,就把“衣食住行”作為人生必須的四件事。一個真正具有獲得感和滿意度的社會形態,應當能夠讓最大多數的人在這“四件事”上,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
這四件事中,住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家,而家是華人心中永遠不滅的根。沒有房子的“剛需”,心心念唸的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窩;有了房子的“剛改”,因為添丁或者照顧老人等等,做夢都想要換一套更大的居所。
在社會不斷髮展的現代,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無疑都寄託在“住房”這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上。“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一自古流傳的名句,也是向國家和社會的吶喊,凝聚著華人傳承至今沒有改變的幸福追求和民生夢想。
都說只有華人才有這個“買房”的執念,有了房子才有幸福。難道不是嗎?華人對家的概念,是承歡膝下、四世同堂,是一個歡樂的大家庭,這是華人最希望得到的幸福。
筆者知道一個故事,一家三口,因為買不到自己的房子,帶著孩子前往某國打拼生活。他們的父母卻在國內,已是兩鬢霜花,身體抱恙。他們一家三口已經變成一家五口,還有直接入籍的某國寶寶,一家五口住在鄉村別墅,有車有房其樂融融,可是留在國內的老兩口呢?可能對於外華人的概念,這就是“入鄉隨俗”。但是在中國的觀念看來,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並不見得有多高。
沒有住房的,人們只能露宿街頭、風餐露宿;擁有住房的,幾世同堂,同室幾口,或者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陋室中,而有的人,坐擁多套房產,吃利息都足夠衣食不愁。這些社會差距,會影響人們的三觀,導致內心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幸福指數暴跌。
誠然,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住房的人一定不快樂,但是擁有了住房、擁有多套住房甚至是豪宅的人,卻仍然沒有預期幸福呢?因為追求物質享受,只能讓一個人在獲得它的瞬間擁有滿足感,能夠持續提升“幸福指數”的,卻是更本質的精神需求。是社會發展到這個必然的時期,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導致了人們的幸福傾斜度產生了失衡。
近些年,房價快速上漲,買房越來越變成普通百姓的“夢想”,大家都在想如何圓了自己的夢,想來想去,不過是一聲嘆息。其實,我們的國家也在千方百計穩定房地產市場,甚至到了異常嚴厲的程度。地方政府變成“兩頭為難的小媳婦”,國家的政策必須無條件執行,地方財政到處用錢,實際情況也要考慮。開發商更是“滴著血的資本家”,天天追求利潤想著房價暴漲。買到房的,希望房價永遠上漲,沒買房的,希望房價下跌。幾乎全社會都在為房價發愁。
這個狀況下,不需要買房子的情況,大約有四種情況,一是家裡原本富足,拆遷戶或者暴發戶或者潛規則戶,不缺房子,二是收入不菲,在住房的投入和需求方面有完全的滿足,三是剛剛買到房子的人,無論是否揹負貸款,都無力再購買房子,最後一種是根本買不起房子的人,無慾即無求。
上面的四種情況,哪一種能夠提升幸福指數呢?有房子的,注意力不會再放在房子上,沒有房子的,徹底放棄了房子帶來的需求。依我看,房子能夠提升幸福感,就在你得到它的那一瞬間,過去之後,也沒啥感覺了。
嗯,沒想過買房子。
就這樣找個差不多的工作,存點小錢,偶爾出去旅旅遊,陪陪父母,我感覺挺好。因為房子實在是個太大的負擔了。
假如不需要買房子你覺的你的幸福指數能提高多少?
華人自古以來,就把“衣食住行”作為人生必須的四件事。一個真正具有獲得感和滿意度的社會形態,應當能夠讓最大多數的人在這“四件事”上,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
這四件事中,住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家,而家是華人心中永遠不滅的根。沒有房子的“剛需”,心心念唸的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窩;有了房子的“剛改”,因為添丁或者照顧老人等等,做夢都想要換一套更大的居所。
在社會不斷髮展的現代,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無疑都寄託在“住房”這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上。“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一自古流傳的名句,也是向國家和社會的吶喊,凝聚著華人傳承至今沒有改變的幸福追求和民生夢想。
都說只有華人才有這個“買房”的執念,有了房子才有幸福。難道不是嗎?華人對家的概念,是承歡膝下、四世同堂,是一個歡樂的大家庭,這是華人最希望得到的幸福。
筆者知道一個故事,一家三口,因為買不到自己的房子,帶著孩子前往某國打拼生活。他們的父母卻在國內,已是兩鬢霜花,身體抱恙。他們一家三口已經變成一家五口,還有直接入籍的某國寶寶,一家五口住在鄉村別墅,有車有房其樂融融,可是留在國內的老兩口呢?可能對於外華人的概念,這就是“入鄉隨俗”。但是在中國的觀念看來,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並不見得有多高。
沒有住房的,人們只能露宿街頭、風餐露宿;擁有住房的,幾世同堂,同室幾口,或者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陋室中,而有的人,坐擁多套房產,吃利息都足夠衣食不愁。這些社會差距,會影響人們的三觀,導致內心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幸福指數暴跌。
誠然,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住房的人一定不快樂,但是擁有了住房、擁有多套住房甚至是豪宅的人,卻仍然沒有預期幸福呢?因為追求物質享受,只能讓一個人在獲得它的瞬間擁有滿足感,能夠持續提升“幸福指數”的,卻是更本質的精神需求。是社會發展到這個必然的時期,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導致了人們的幸福傾斜度產生了失衡。
近些年,房價快速上漲,買房越來越變成普通百姓的“夢想”,大家都在想如何圓了自己的夢,想來想去,不過是一聲嘆息。其實,我們的國家也在千方百計穩定房地產市場,甚至到了異常嚴厲的程度。地方政府變成“兩頭為難的小媳婦”,國家的政策必須無條件執行,地方財政到處用錢,實際情況也要考慮。開發商更是“滴著血的資本家”,天天追求利潤想著房價暴漲。買到房的,希望房價永遠上漲,沒買房的,希望房價下跌。幾乎全社會都在為房價發愁。
這個狀況下,不需要買房子的情況,大約有四種情況,一是家裡原本富足,拆遷戶或者暴發戶或者潛規則戶,不缺房子,二是收入不菲,在住房的投入和需求方面有完全的滿足,三是剛剛買到房子的人,無論是否揹負貸款,都無力再購買房子,最後一種是根本買不起房子的人,無慾即無求。
上面的四種情況,哪一種能夠提升幸福指數呢?有房子的,注意力不會再放在房子上,沒有房子的,徹底放棄了房子帶來的需求。依我看,房子能夠提升幸福感,就在你得到它的那一瞬間,過去之後,也沒啥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