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e

    寫作背景: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Nautilus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

    《魯濱孫漂流記》主要講述了英國青年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三次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懷著雲遊四海的高遠志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

    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7年。

    擴充套件資料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字,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

    作品透過魯濱遜荒島27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徵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歷險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瞭。然而,如果借用後殖民批評理論去解讀,《魯濱遜漂流記》就折射出了殖民主義的思想。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典型的資產階級殖民主義者,他定居在荒島上,並且殖民著這片荒島。他不但控制著整個荒島、而且征服了他的同伴。這部小說呼喚殖民內容的研究,事實上從這部小說的每一個方面都能看出殖民主義傾向。

    在笛福的概念中,小說中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人,都是歷經種種罪惡,最終成為富人並進行懺悔的人。這種懺悔之意在魯濱遜還沒有離開荒島時就已經出現了。

    在魯濱遜孤獨無助時,《聖經》是他信念的支撐,他也用聖經統治了星期五,因此他“有理由相信,我們倆人最終都能成為真正的悔罪人,我們能夠在心靈的懺悔中獲得安慰,悔過自新。”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來,是和他的宗教思想分不開的。

    笛福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是因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能拉近讀者與小說的距離。“笛福的小說敘事風格自然,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和浪漫文學作家他敘述的故事具有真實性,當讀者讀起來的時候,令讀者無法不相信有一個真實的人正在向讀者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笛福生於倫敦一個油燭商家庭,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在從事商業的同時,他還從事政治活動,代表當時日益上升的資產階級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冊子,並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