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王莽是個挺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與此同時,關於王莽的事蹟,在史籍中留下的並不是很多。

    王莽像

    一手資料有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最為詳盡,其他還有《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了王莽改制的相關內容。其實後人對王莽的研究,大多都是基於這些一手資料而來的。後來《資治通鑑》對王莽的評價,其實也是一家之言。

    《漢書》書影

    班固對王莽的評價是相對比較客觀的,分為正反兩個方面。

    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漢書·王莽傳》)

    在王莽沒有登上皇位前,他作為大司馬,輔政安國,這些都還做的挺好。

    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毒流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怒,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漢書·王莽傳》)

    然而在王莽“竊位南面”,當上皇帝后,一切都變了,變得窮兇極惡,亂政虐民。

    其實從班固這裡開始,對王莽的分析就走歪了路子,因為班固並沒有分析出王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而是將之簡單歸結為道德因素,無視道德的背的政策,以及政策背後的秩序。因此可以說,在道德上批評王莽的人,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而司馬光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資治通鑑》書影

    《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就是根據年代重新把之前的歷史敘述一遍,敘述的依據就是根據之前的史書,所以《資治通鑑》只能算是二手資料。當然了,敘述的同時,就難免加上一些作者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覺得《資治通鑑》中對於王莽的記述近似於尖酸的原因。

    《資治通鑑》對王莽的記述,是隻記載其不好的一面,無視其好的一面。甚至為了貶低王莽,不惜歪曲歷史真相。

    時帝(漢平帝劉衎)春秋益壯,以衛後故,怨不悅。(元始五年,即公元6年)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請命於泰,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於前殿,敕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於未央宮。大赦天下。(《資治通鑑》)

    平帝的死,本來和王莽無關,然而就這樣在司馬光的筆下,成了王莽毒死平帝,王莽九泉之下找誰說理去。

    出現這種記載的原因,無外乎三個。

    一是史書記載的特點,成王敗寇。本來王莽以外戚得天下,就不可謂正途,又搞得民怨沸騰,就難免被史官狠狠記一筆了。

    二是《資治通鑑》的成書目的和性質,是為後世資政之鑑。因此會透過主管之褒貶,以達到教諭之目的。

    三是司馬光個人的恩怨。司馬光在哪裡寫《資治通鑑》的呢?正是被政敵王安石排擠到洛陽之時。而眾所周知,司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激進派。因此司馬光翻開史書中的王莽,腦子裡怎麼可能不想著身處廟堂之高忙著改革的王安石,這就氣不打一處來,怎麼可能對王莽的改革客觀看待?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

    羅振宇:《一位民選皇帝的煙花綻放》

    更多文史類知識,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00你能一次性寫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