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拉夫的小貓
-
2 # 狂人影評
我對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的評價有以下幾點
第一,改編後的電影與原著小說的主題有一定的背離。原著小說的主題是――人為了活著而活著。而電影的主題是――人在大時代面前根本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充滿著宿命色彩。電影《活著》是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創作背景是餘華遊歷美國時被一首美國民謠《老黑奴》深深打動。歌曲裡的老黑奴一生坎坷。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到老年時老黑奴孑然一身。但他依然積極友好的面對這個世界。深受打動的餘華決心要寫這一樣一部作品:寫人在面對苦難時候的承受力。
小說的主題是――人為了活著而活著。在中國話裡活著有一種很強的力量感,活著是上天賦於人的權利與使命。活著不為其他以外的任何事物,活著自為活著本身而活。正如那句話:“好死不如賴活”。小說要表達的主題是: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但電影的主題明顯是有所改動的。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是人的命運在大時代面前根本無法由自己左右,像被操縱著的提線木偶,充滿著宿命的色彩,但即便人類在面對無法更改的宿命時也可以選擇Sunny以對,報之以歌。電影與小說的主題不同之處是:小說強調的是人活著的無比韌性和本能。而電影要表達的是活著是一種被動與無奈的宿命,但我們可以接納並含笑面對宿命的痛苦。
第二,電影沒有原著小說那麼悲慘。電影是溫暖而明亮的。小說主人公福貴的命運甚是悽慘。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無一倖免。但電影不是這樣。電影裡福貴雖也經歷悲劇,但結尾時還有多個親人相伴。電影相對於原著小說要明亮得多,讓人感覺到人生雖然有遺憾和悲慘但也有溫暖。讓人感受到活著會經歷悲劇但依然充滿Sunny和希望。
第三,皮影戲與光影色彩的完美結合。皮影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評論說是導演為了保護遺產才新增的。或許導演有這種意識,但肯定不是主要的。皮影戲數次出現在電影中是導演一種對宿命的隱喻與象徵。皮影戲隱喻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象徵人的宿命。電影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張藝謀本身就是搞攝影出身,對色彩的運用嫻熟而專業,為電影加分不少。皮影戲與電影色彩地結合更鮮明地陪托出了電影的主題。
第四,電影是一部撞擊靈魂的史詩。電影整整跨越幾十年。經歷了內戰,解放,三反五反,大鍊鋼鐵等數個年代。透過電影主線帶出了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狀態。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電影敘事宏大,氣勢磅礴,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上演小人物的悲喜劇。電影獲戛納評委會大獎,受到了評委的一致認可,無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詩!
回覆列表
<活著>是代表張藝謀最高藝術水準的電影,曾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獎,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活著>。影片給我們呈現了小人物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命運沉浮,歡樂與痛苦,加上葛優,鞏俐,姜武,牛犇,郭濤的精彩表演使影片更加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皮影戲的運用更是神來之筆。無疑<活著>是既精彩又不朽的一部影片,世事無常,每個人在災難面前都是渺小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災難與不幸?影片<活著>給出了我們答案,活著,無論多難也要活,堅韌地活著,充滿希望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