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雙胞胎還是不要分開帶,這對寶寶的成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有不利的,當然也有有利的。
另外,我建議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最好也不要分開帶,最好都能在父母身邊成長,並不是說給老人帶就一定不好。
孩子的關鍵成長期是1-3歲,這個年齡段在父母身邊成長,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形成都有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對父母有深厚的感情。說實話,自己生的孩子沒有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過,真的體會不到作為父母的艱辛。自己拉扯大的孩子,對孩子不僅感情深厚,還有足夠的耐心;而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對父母也同樣感情深厚,很有安全感和自豪感。
其次,在父母身邊長大更有利於孩子養成好習慣。有句話說隔輩親不是沒有道理的,老人帶孩子一般都很溺愛,順從孩子的無理取鬧。再說孩子長期和老人一起生活,也會學到一些生活上的陋習,比如飯前飯後不洗手,方言罵人等一些不良習慣。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是放老家給老人帶了兩年,結果學了好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就不說了,居然還講了一口流利的老家方言,罵起人來那是槓槓的,朋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調整過來。
是不是老人帶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呢?也未必,比如在飲食方面,我見過好多老人帶的孩子都愛吃飯、不挑食,身體大都很壯實,很少生病。
第三,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更有利於三觀形成。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不僅乖巧懂事,性格一般也很活潑、不孤僻,善於與人交流。畢竟,父母自己帶的小孩思想開闊,接觸現代化的東西機會大,更有責任心,更有利於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初步形成。
也許有人會說,兩個孩子雖然分開帶,但是平時週末或節假日聚一聚,一起玩,或者父母多抽些時間去看望老人帶的孩子,還是能培養感情的。
是的沒錯,你們是去看他了,可是你們覺得你們去看看他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去看他?是父母麼?還是朋友?還是親戚?還是一些好心人?偶爾過來家裡探望一下的不就是朋友,親戚麼?在孩子的眼中你們不過是帶著父母馬甲的親戚罷了。
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和依賴是無疑的,可這就像是兩個戀人,兩人各自天涯,這就是異地戀,短時間還好,可是時間一長問題就大了,不用說十年八年,兩三年早分了。
我有個朋友,就是典型的這種情況,家裡兩個孩子,大寶自己帶在身邊,二寶交給農村老家的老人帶。大寶性格活潑開朗,言行舉止落落大方,學習也是屬於“別人家的孩子”級別的;二寶性格有些孤僻,不愛說話,很拘謹,學習也一般,與父母交流不是一問三不知,就是沉默不語,總能把這位朋友氣到暴走。
雖然週末節假日寒暑假都有接到身邊來,可是從小不在這位朋友身邊長大,對朋友這位媽媽的感情有些生疏感,相對於大寶,朋友對二寶的感情也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儘管朋友都有強調兩個孩子一樣平等對待,但是從平時他們各自的相處方式還是能看出來的。
由此可見,留在父母身邊的孩子親,由老人帶的孩子則是不親,或許父母會有些愧疚想要補償,對不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孩子好一些,但終究還是無濟於事,畢竟,感情是需要長期經營的。
總而言之,孩子在父母身邊成長是最好的,不僅能跟父母感情深厚,家裡小孩多的還能相互培養兄弟姐妹情懷。若有迫不得已的情況,就儘量縮小兩個孩子成長空間的差距吧。
我認為,雙胞胎還是不要分開帶,這對寶寶的成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有不利的,當然也有有利的。
另外,我建議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最好也不要分開帶,最好都能在父母身邊成長,並不是說給老人帶就一定不好。
孩子的關鍵成長期是1-3歲,這個年齡段在父母身邊成長,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形成都有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對父母有深厚的感情。說實話,自己生的孩子沒有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過,真的體會不到作為父母的艱辛。自己拉扯大的孩子,對孩子不僅感情深厚,還有足夠的耐心;而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對父母也同樣感情深厚,很有安全感和自豪感。
其次,在父母身邊長大更有利於孩子養成好習慣。有句話說隔輩親不是沒有道理的,老人帶孩子一般都很溺愛,順從孩子的無理取鬧。再說孩子長期和老人一起生活,也會學到一些生活上的陋習,比如飯前飯後不洗手,方言罵人等一些不良習慣。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是放老家給老人帶了兩年,結果學了好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就不說了,居然還講了一口流利的老家方言,罵起人來那是槓槓的,朋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調整過來。
是不是老人帶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呢?也未必,比如在飲食方面,我見過好多老人帶的孩子都愛吃飯、不挑食,身體大都很壯實,很少生病。
第三,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更有利於三觀形成。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不僅乖巧懂事,性格一般也很活潑、不孤僻,善於與人交流。畢竟,父母自己帶的小孩思想開闊,接觸現代化的東西機會大,更有責任心,更有利於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初步形成。
也許有人會說,兩個孩子雖然分開帶,但是平時週末或節假日聚一聚,一起玩,或者父母多抽些時間去看望老人帶的孩子,還是能培養感情的。
是的沒錯,你們是去看他了,可是你們覺得你們去看看他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去看他?是父母麼?還是朋友?還是親戚?還是一些好心人?偶爾過來家裡探望一下的不就是朋友,親戚麼?在孩子的眼中你們不過是帶著父母馬甲的親戚罷了。
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和依賴是無疑的,可這就像是兩個戀人,兩人各自天涯,這就是異地戀,短時間還好,可是時間一長問題就大了,不用說十年八年,兩三年早分了。
我有個朋友,就是典型的這種情況,家裡兩個孩子,大寶自己帶在身邊,二寶交給農村老家的老人帶。大寶性格活潑開朗,言行舉止落落大方,學習也是屬於“別人家的孩子”級別的;二寶性格有些孤僻,不愛說話,很拘謹,學習也一般,與父母交流不是一問三不知,就是沉默不語,總能把這位朋友氣到暴走。
雖然週末節假日寒暑假都有接到身邊來,可是從小不在這位朋友身邊長大,對朋友這位媽媽的感情有些生疏感,相對於大寶,朋友對二寶的感情也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儘管朋友都有強調兩個孩子一樣平等對待,但是從平時他們各自的相處方式還是能看出來的。
由此可見,留在父母身邊的孩子親,由老人帶的孩子則是不親,或許父母會有些愧疚想要補償,對不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孩子好一些,但終究還是無濟於事,畢竟,感情是需要長期經營的。
總而言之,孩子在父母身邊成長是最好的,不僅能跟父母感情深厚,家裡小孩多的還能相互培養兄弟姐妹情懷。若有迫不得已的情況,就儘量縮小兩個孩子成長空間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