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妞媽欣然育兒

    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因為我家小妞,從出生,就因為奶奶身體不好,年齡也大了,帶不了孩子。爸爸又長期在外面出差,就跟著我在姥姥姥爺家一直住到三週多。

    雖然一直都是我來帶她,平時姥姥給做飯。

    不過,遇到我有事也幫忙帶一會。總得來說就是在姥姥家長大。

    以前回到婆婆家,他們家人也經常會說什麼都有血脈管著呢,大了還是會跟奶奶親,我心裡就不太樂意。

    仔細觀察,小妞的確也不會跟她奶奶陌生。雖然一直不見,對奶奶還是很親切。

    不過,這並不代表對姥姥姥爺就不親哪!

    現在小妞從幼兒園一放學回來,還是想先去姥姥家,玩一會。

    而且不管姥姥以前怎麼吵她,還是會對姥姥很親!

    喜歡圍著姥爺轉、跟姥爺和姐姐一起去外面公園玩。

    那種親密無間,一眼就能看出來。

    還有我老公,他小的時候奶奶基本上沒有帶過,反而經常是姥姥幫忙帶。

    雖然老人家都已經去世了,我都沒見過他的姥姥和奶奶,但是我都能感覺到,他對姥姥的感情和懷念。

    因為他從來沒有提過奶奶怎麼樣,反而有時候會回憶起小的時候去姥姥家,姥姥給他做好吃的,這樣一些很溫暖的畫面。以至於現在都過了這麼久,還難以忘懷!

    所以,這不是很明白嗎,姥姥姥爺帶大寶寶怎麼能說是白辛苦呢?

    感情都是培養出來的,尤其是孩子三歲以前那種依賴感。

    別說是爺爺奶奶啦,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從小不陪在身邊,長大也不會太親呢。

    所以誰帶大的還是跟誰更親才對!

    姥姥姥爺們請放心,不會白辛苦的,功勞都不會白費!

  • 2 # 媽咪老師

    我不太贊同這種觀點。

    我的女兒、我姐姐家的兩個孩子、我弟弟的孩子基本全是我媽帶大的,全跟我母親親近。

    情感是相互的。我母親是善良的無底線的人,對孩子可能沒多少金錢投入,但是情感方面確實是真心付出。現在每次女兒回國,待的時間再短也會回去陪陪外公外婆,去年回來待了半個月,結果回去兩次,一共待了四五天?雖然外婆的碎碎念讓她有點抓狂,但是也會堅持陪伴,搞得奶奶都有點吃醋;我外甥快三十歲了,回去見到外婆還會趴在外婆後背上搖晃幾下,見了那場景會感覺特溫暖。

    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老人會感覺自己的孫子孫女是自家人,而外孫、外孫女是別人家的人,即使一樣帶養也分的很清楚,孩子是敏感的,看著姥姥姥爺的不同對待,自然心理不舒服。而即使沒帶過的奶奶如果對孩子充滿感情,孩子也可以感受到,這樣孩子自然和爺爺奶奶親。記得女兒四歲左右,我侄子出生,奶奶經常跟她說:現在你是外人了,※※比你硬強(我們的方言,地位牢固的意思?)了!即使這樣,女兒還是堅信自己在外婆家的地位勞不可摧:因為我父母對孩子付出的情感是平等的,雖然金錢方面有懸殊:金錢得花在孫子身上才不會心疼但是幾個孩子、我和我姐都不計較啊,如果計較的話可能也會有些問題。

    還有的爺爺奶奶只要孫子和外孫有矛盾,一律指責外孫,甚至半開玩笑的趕他們走,一碗水不能端平,孩子自然會心理不平衡,情感也就會投入爺爺奶媽身上了吧?

    還有的老人為了孩子和自己親近,就百般“討好”孩子,而不考慮孩子的未來,如果另一方約束他,他自然也會疏遠管束他的一方。

  • 3 # 銀花育兒

    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所佔的基因比例是一樣的。所以誰從小帶的,孩子還是會跟帶的人親的。

    說說我的經歷吧。我小時候就是姥姥姥爺帶大的,因為跟姥姥姥爺感情好,姥姥姥爺也管我特別多。比如,我愛吃甜的,小孩子那能控制住自己了,那我姥姥姥爺就會控制我。但是我到我爺爺奶奶家裡,他們知道我愛吃甜的,會主動給我買糖果。我多吃了,我媽要控制我,在我爺爺奶奶面前,就故意哇哇哭,那我爺爺奶奶就會說:“孩子好不容易來一趟,願意吃就吃,哪有那麼多規矩”。然後,我就又可以吃了。像這樣類似的事情還蠻多,爺爺奶奶總會順著我,我當然願意去爺爺奶奶家了。有時候,為了氣我媽,我就會說我最喜歡去爺爺奶奶家了,爺爺奶奶家比姥姥姥爺家好等等。

    但我長大了,出去上學了,出去工作了,以及後來的結婚生子,我最愛去的還是我姥姥姥爺家,跟我姥姥有說不完的話,跟我爺爺奶奶就像客人,也不知道說什麼了。

  • 4 # 可兒媽講繪本練口才

    我老公常說“外孫是‘狗’吃完了就走”,他的意思是姥姥姥爺再親外孫,外孫還是和爺爺奶奶親。我覺得孩子和誰親,和她內心的感受很有關係,而和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沒必然關係。

    央視去年播出率很高的一檔節目《家庭幽默大賽》,有一個男孩是和他姥姥一起表演的,而且也播放了他放在網上的一些和姥姥拍的搞笑小視訊,很是溫馨。他說他從小是姥姥帶大的,他非常親他姥姥,而且那種關係是非常親近又很輕鬆的。

    其實不管姥姥姥爺還是爺爺奶奶,我相信他們都是很疼愛小孩子的,即使有一些因為是外孫啊或者是孫女啊這樣那樣的原因會對某些孩子關愛不夠,但是這也是很個別的情況。大多數的老人都會很疼愛孫子或者是外孫。只是每個老人的性格和帶孩子的方法不同,造成了孩子可能會跟哪一面更親近一些。有的老人則比較嚴肅,不會和小孩子很輕鬆的玩耍啊,說話啊。有的老人就性格很和藹,隨和,會和孩子玩耍得很融洽。有的老人則比較謹慎,不允許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搞得孩子內心會有很多抱怨。而有的則脾氣暴躁,稍有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甚至打一頓。前幾天網路上不是有一條很熱的新聞,一個小女孩想買戒指糖,結果奶奶不願意買3個只同意買2個,而遭到奶奶拳打腳踢23下。這是很極端的例子,但是性格脾氣不好的老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可能會讓孩子漸漸和她疏遠,更談不上親近了。

    所以說呢,孩子和奶奶爺爺更親,還是和姥姥姥爺更親,是和老人與孩子相處時的關係來定的。

  • 5 # IF枕邊育兒

    說說我的情況,因為生二寶,我是帶著大寶去了一段時間孃家,大概三個月左右,期間都是姥姥伺候大寶起居,大寶嘴上也是歡快的喊著姥姥。但是等我們回來以後,我問他你想姥姥沒,他說沒有,見到從小到大沒怎麼帶他的奶奶,撲上去,奶奶,我想你了。我的天,我當時驚呆了,怎麼這樣?平時也是,時不時吵著要見奶奶,其實我婆婆很少帶他,因為我婆婆在上班,回來也是去了樓上,跟我們平時基本不見面的。但是孩子就是這樣,親的不行。奇了個怪!

    我分析了原因,其實因為我媽以前是幼師,帶孩子比較理性,有原則性,不可以的事情是堅決不可以,比如大寶吃了一個棒棒糖還要,我媽媽會告訴他不可以了!你的牙齒會壞掉,一天只能吃一個哦!而我婆婆,因為長期不陪伴孩子,覺得虧欠,她會說,我的大孫子啊!等著奶奶給你拿。這樣孩子當然更喜歡順從他的意願的。畢竟他自己不知道什麼分寸和對錯的。

    就好比我跟我老公,孩子更願意跟他,因為爸爸雖然有時候凶,但是爸爸會陪他看電視,陪他睡覺,有時候還會偷偷給他手機玩,當然可能只是幾分鐘,他就很開心。而我很少會這樣做,家庭裡我覺得還是要分清楚一些,有個對孩子稍微溺愛的爸爸就有個稍微嚴厲的媽媽吧!畢竟,孩子還小,不用事事拿大人的準則來要求,適時的犯點“小錯誤”,只當是給孩子放鬆下吧!

    對於姥姥和婆婆的問題,我覺得也是這樣,都是愛孩子,只是角度不同,所以,方式不同吧!適當掌握分寸,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太大影響,你覺得呢?

  • 6 # 清香如蘭

    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不和姥姥姥爺最親,反而和爺爺奶奶最親,原因不在乎三方面:

    一是長期和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經沒有新鮮感。而爺爺奶奶偶爾見孩子一次,親孩子那是掏心掏肺。孩子對這種發自骨髓裡的親情十分受用,便會做出響應的迴應。

    二是姥姥姥爺養護孩子時,肯定要管教孩子,而爺爺奶奶偶爾見一次,可勁兒寵愛孫子。孫子就會以為還是爺爺奶奶最親自己!

    三是發自血緣的親情,即血親。骨子裡帶來的親熱感。

    人們形容血親時常說,人不親血親,血親指的就是血脈相傳的兒孫至親。

    我說一個例子吧,說明血親的神奇,大家別往自己身上套。

    我有一個老師傅,他給我們講了他家的事。師傅孫子是姥姥帶大的,師傅的外孫也是姥姥帶大的,即外孫是師傅和師母帶大的。有一天師傅病了,躺在床上發燒,禮拜天師傅孫子一家回來看望師傅,師傅就故意逗孫子說:孫兒啊,爺爺病的厲害,活不成了,咋整啊?

    師傅孫子一聽大哭起來:爺爺,你不能死吧!你死了誰給我買好吃的?

    師傅的外孫聽見哭聲也跑過來,師傅如法炮製,對著外孫也說了同樣的話。外孫一聽,立馬跑出去找他姥姥,一滴淚也沒掉。

    面對兩個同是五歲多的懵懂孩子,師傅心裡不是滋味,給我們說:裡孫是血親,外孫是皮親,帶了外孫是外人。真的一點不假。

    血親連著心,有一種天然親的吸引力。不過大人在面對這種現象不必在意,孩子心裡自然也有一根稱,大多數情況,孩子誰帶和誰感情最深。

  • 7 # Robin麻麻育兒新知

    照例先說觀點:孩子跟誰親,與血緣關係無關,與你覺得付出的辛苦程度無關,與孩子接收到的愛的多少有關!

    首先,血緣關係不會影響親疏關係。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以前不是有個孩子剛出生就在狼窩裡,這個母狼恰好也剛生了寶寶,於是母性的關懷就使在了照顧孩子身上。幾年下來孩子變成了狼孩,有了狼的習性,吃生肉,夜晚啼叫。他與母狼毫無血緣關係,但是我絕對相信他是跟母狼更親的,甚至於他後來回到人群中都不適應。

    最後我想說,想要讓孩子親你,你得懂得讓孩子感受到愛。付出愛和感受愛是不一樣的,重要的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且孩子得到了多少。我們常常以為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教育孩子這個規矩那個知識,但卻忘了尊重孩子的興趣,孩子學起來痛苦,總帶著情緒,那孩子就感受不到愛,就覺得我們給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只有好好學習大人們才愛我”,“我只有乖乖聽話不搗亂他們才理我”,這樣孩子是不會親你們的。

  • 8 # 漠小西育兒時間

    從血緣上說,孩子和姥姥姥爺爺爺奶奶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把這種關係分了遠近親疏。我小時候是外婆帶的多,所以和外婆關係更親近。

    記得那時候外婆家門口有個小菜園,裡面除了種菜也種花,很多個早上醒來,我都看到枕邊放著一小把花,有時候是牽牛花,有時候是地雷花,還有一些我已經記不起來名字的小花花。我覺得這些花好漂亮啊,至今這些有花相伴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都藏在我的記憶深處,柔軟而清香。

    奶奶因為身體原因沒法帶我,而且她一直比較嚴厲,對小小的我來說,就感覺有點怕她。但我爺爺是出了名的好脾氣,而且對我也好,所以我和爺爺關係也很好。

    其實,不管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大部分老人還是疼小孩的,隔輩親不是假話。只是因為個人脾氣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所以感覺上孩子會有更投緣的人。

    如今,三位老人都已經離我遠去,但許多美好的記憶依然在我心中。

  • 9 # 丁媽親子時光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

    血緣固然重要,但不是維繫感情方式的唯一

    媽媽和孩子之間不但有著血緣之親,更有著生命之交,按理來說,母子之間的關係更應該是親密和融洽,但事實是這樣嗎?

    新聞一:

    不久前,一位在美國開中餐館的華裔母親暴力殺死了5歲的女兒——29歲的母親陳明明,因女兒不乖而暴怒,用右拳不斷擊打女兒的頭,並把她的頭猛烈地往地上撞了兩次,直至女兒嘴角"流出了綠色的液體"。

    父親見狀,試圖心肺復甦搶救女兒,但無濟於事。於是兩人將女兒的屍體用鹽掩起來,藏在中餐館冰箱的冷凍室裡,然後報警,謊稱女兒失蹤。

    新聞二:

    1月6號,江蘇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丟了手機,活活被媽媽陳某打死。

    陳某交代:為了防止鄰居們聽見孩子被打後的哭聲,她用膠帶封住孩子的嘴,捆住手腳,用木棍毆打。 從晚上6點到夜間11點,她斷斷續續打了孩子多次。最後孩子被打趴在沙發上,說“媽媽我想喝水。”陳某端來水喂他,結果水從孩子嘴邊流了出來,灑在衣服上。

    陳某認為孩子“裝死”,又對孩子一陣棍擊。 後來她打累了,將孩子抱到她自己的床上。孩子躺在床上說了句“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第二天早上,陳某起床來到兒子房間,發現孩子已經從床上跌落在地上。 她打了120。醫護人員來時發現這個可憐的9歲男孩已沒了生命體徵,身上的青紫連成了一大片,體無完膚,慘不忍睹。

    當然我舉的例子比較極端,但是通過例子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母親對孩子非打即罵、帶給孩子傷害,縱然孩子的生命是母親給的,孩子身上留著母親1/2的血液,孩子也不可能親近母親的。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愛和陪伴

    誰陪伴孩子、愛孩子多,孩子肯定就和誰的感情深厚、對誰比較親近,孩子小的時候,爺爺或者姥爺沒有帶孩子、也經常不見孩子,但是孩子還是喜歡爺爺或者姥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老人的允許孩子做一些平時父母不讓做的事情,例如讓孩子看電視、給孩子買零食等,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真正的明白誰才是真的愛自己,為自己付出最多的。

    給予孩子充分完整的愛

    如果孩子能夠得到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所有人的愛,這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榮幸,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力量源泉,不要給孩子灌輸一些片面的思想,培養孩子從小尊敬關心長輩的好品德。

  • 10 # 希和育兒

    我不這樣認為,誰付出的多就對誰更親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帶一個孩子是姥姥付出的更多,那肯定是姥姥最親,就連爸爸媽媽都沒法跟姥姥比,尤其是如果爸爸媽媽把孩子甩給姥姥帶的人,更是跟孩子熟不起來,小孩子都很聰明,也很直白,他們唯一就是不懂的世故,所以他們才最會遵從自己的內心,誰對他好他就對誰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愛,這就是小孩子的天使屬性,他們才不懂誰是姥姥,誰是奶奶,應該跟誰更親,他是沒法理解這個事情的,只能憑自己初來乍到的第一感覺,所以,相信孩子,給他最純潔的愛,他定會回報你!

  • 11 # 自在的丸子

    你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看完奶奶和姥姥的區別,感覺很諷刺但很現實!

    80後90後爸爸媽媽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的確照顧不暇,孩子便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然而同樣都是帶孩子,姥姥和奶奶的出發點卻不一樣:姥姥帶孩子是心疼女兒太辛苦,為女兒分擔;奶奶帶孩子是心疼孫子孫女,擔心孫子孫女照顧不周。

    因此,奶奶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姥姥則是從女兒的角度出發。

    結婚時

    婆婆:兒子終於娶媳婦兒,明年我就能抱上大孫子了。

    媽媽:女兒終於嫁人了,以後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一定要好好愛你的丈夫,孝敬你的公婆。

    懷孕時

    姥姥:預產期是臘月啊,怎麼趕在這個時候,大冬天的,受罪啊,閨女。

    奶奶:臘月好啊,生完孩子接著過年,喜上加喜,我得給孫子包個大紅包!

    姥姥:從懷孕你就小臉蠟黃,胃口也不好,想吃什麼跟媽說,媽給你做,千萬不能委屈了自己的身體。

    奶奶:不想吃也得吃,你肚子裡還懷著一個呢,為了我的寶貝孫子你也得多吃飯!

    生孩子時

    姥姥:閨女怎麼還沒出來,千萬不能有事啊。

    奶奶:我孫子出來了沒?男孩女孩呀?急死人了......

    姥姥:大夫,產婦沒事吧?狀態怎麼樣?

    奶奶:大夫,孩子呢?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幾斤重?

    坐月子時

    姥姥:你可千萬不能下床,千萬不能洗頭髮,你再吃點,不能老坐著,快躺下,要什麼我給你拿......

    奶奶:需要什麼你叫我一聲,我先看看我的寶貝孫子。

    姥姥:我給孩子做了件衣裳,雖然款式不新但是布料都是最好的,穿著暖和、舒服。

    奶奶:我就這麼一個寶貝孫子,吃的穿的都要最好的。

    帶孩子時

    奶奶:多喝點魚湯,再多吃點肉,奶水多了我孫子才能吃飽!

    姥姥:生孩子最消耗元氣了,多吃點有營養的才能補回來。來,再喝一口。

    奶奶帶孩子時,教娃喊“奶奶”;

    姥姥帶孩子時,教娃喊“媽媽”。

    媽媽做飯,很自然;;婆婆做飯,很不孝;

    媽媽洗碗,天經地義;婆婆洗碗,大逆不道。

    旅遊不帶媽媽,沒人說你不是;不帶婆婆,可就有人指指點點了!

    媽媽給了你生命,拉扯你長大,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而婆婆和你卻沒有血緣關係,因而婆婆的愛沒有媽媽的愛更深切。

    因此,婆婆不能要求兒媳婦兒像親女兒一樣貼心,兒媳婦兒也不能要求婆婆像媽媽一樣無私。但婆媳之間一定要學會溝通、包容和退讓,學會換位思考,相處久了,雙方便會更親近了。 (摘自新華網 )

  • 12 # 小馬妞兒成長記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看,只要是帶孩子的對孩子投入真感情真愛孩子,那麼,誰帶的和誰親。

    我家小馬妞兒三歲前姥姥帶了兩年半,每天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的時間裡都是姥姥帶的。

    現在小妞兒六歲多了,在她的感情排名裡,姥姥甚至一度高過經常出差的爸爸。

    即便現在不和姥姥住一起,有開心不開心的事情還是會和姥姥打電話絮叨絮叨。和姥姥親暱程度不亞於和我這個當媽的親暱程度。

    大了的小妞兒對姥姥也是從來都“不客氣”,有什麼要求從來不會“不好意思”。這也恰恰說明了孩子和姥姥的親近。

    在她的心裡,除了爸爸媽媽姥姥就是她最愛的人。

    小妞兒去奶奶家也也很意外,很長時間不見也會想爺爺奶奶,但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是一個畫風,和姥姥在一起完全不同的畫風。親但不是親暱。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誰帶大的自然就會和誰更親一些。

  • 13 # 安娜撒哈拉

    有句老話,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雖然難聽,又覺得很有道理!姥姥姥爺帶的再多,再好,也不如孩子的奶奶爺爺陪著玩一天!血緣的關係,非常強悍!我公婆年齡都六七十歲了,身體不好,他們能帶孩子也只能小看一會兒!不能你出去工作,他們來帶!每年暑假我帶著孩子回吉林老家,孩子姥姥姥爺疼孩子疼的我都受不了,吃穿緊著孩子,我罵一下打一下都不行!但是一回來了,讓孩子跟她姥姥姥爺影片說幾句話,人家都沒空,被我收拾了好幾次!

    所以說,老話還是有道理的!

  • 14 # 一米生活

    姥姥和姥爺帶大的寶寶當然是和爺爺奶奶親了,俗話說的好“外甥兒狼,外甥兒狗,有了就吃,沒有了就走”說的就是姥姥和姥爺再親寶寶,寶寶也是親爺爺奶奶,所以說血緣這個東西很神奇,姐姐家的孩子從小是在我家長大的,他爺爺奶奶沒帶過一天,可是現在呢,家裡有好吃的永遠想著是給爺爺奶奶,這就是血緣。

  • 15 # 天涯行尋

    謝謝邀請!這也不能全面的否定,是有這種現象,但還有很多不是這種現象,孩子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很親。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一下幾個方面出了問題:一是孩子父母平時教導的不夠,從意識上沒有讓孩子去認識尊老的意義;二是爺爺奶奶或許偶爾的錯誤引導;三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不管是姥姥姥爺,還是爺爺奶奶,都是長輩、老人,而且一方是母親的父母、一方是父親的父母,我們不應該差別對待,都應該親。

  • 16 # 微胖型的雯雯

    你好,我首先說我家的孩子,從滿月去了姥姥家之後就放姥姥家了,一直有姥姥姥爺帶,今年孩子小升初,我想著把孩子接身邊來,和大的孩子一起來我這邊讀書,一是方便照顧,二是我們娘三的戶口在一個戶口本上,可以籤我這邊城市,後來和兒子說了讀書的事情,問了他個人的意見,結果兒子說可以選擇嗎?

    我說可以選擇,兒子說媽媽那我就還跟著姥姥姥爺,在老家讀書好嗎?這一刻我才知道,在他內心還是姥姥姥爺親,畢竟是他們帶大,我這個媽媽都是放假或者暑假才回去,每次回去也就幾天時間,兒子所有的時間都是姥姥姥爺他們陪伴的。

    前幾天開學的時候我還是遵從了孩子的想法,把他送到姥姥姥爺家上學了,雖然內心有點不捨,但是姥姥姥爺也捨不得孩子突然來這裡,孩子也不捨

    現在想明白了,孩子和姥姥姥爺親也是人之常情,說明孩子有情有義,如果孩子轉身忘記了姥姥姥爺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不敢大人孩子都要有感恩的心

  • 17 # 育兒規

    寶寶和誰親?透過心理學手段,這其實是可以改變和控制的。

    先介紹3個心理學理論:刻板印象效應、從眾效應、歸因理論。

    從眾效應:這個好理解,就是我們的大腦習慣隨波逐流。

    刻板印象效應:也是大腦的一種偏見,容易被我們整個群體的固有文化所影響。

    刻板印象效應,導致了我們華人包括整個亞洲人,都會潛意識的認為,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親,因為這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從眾效應,也是一部分原因。因為孩子身邊的人,包括孩子的小朋友們,以及家長們的日常行為、環境等(家長們想想看,你們自己是不是也是跟爺爺奶奶親,跟外公外婆相對不親?),都是趨向於跟爺爺奶奶親。

    這兩個我們大腦的固有認知和思維模型,導致我們的孩子,天生就跟爺爺奶奶比較親。但是,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的很多潛意識和行為,都是可以透過改變思維方式而改變的。今天就介紹一個叫“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我們的大腦對於我們看待的一件事物的態度,會先去找一個原因,即歸因,以說服我們自己。這就叫歸因理論。

    為什麼我們大部人都是跟爺爺奶奶比較親?

    我們從歸因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潛意識對於跟誰比較親,會做一個簡單的歸因:

    因為我的好朋友們都是跟爺爺奶奶比較親,因為我的爸爸媽媽都是跟爺爺奶奶比較親,所以我也應該跟爺爺奶奶比較親。——這就是從眾效應和刻板印象,給孩子的大腦自動做這樣的歸因。

    所以,要想改變孩子孩子的這種潛意識和行為,就可以透過引導孩子的大腦,做不同的歸因。

    透過引導建立不同的歸因,“控制”孩子的行為

    ①、父母雙方要同等的對待,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

    父母雙方從心裡面,把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跟孩子的關係,看成是一樣的,不是誰親一點,誰不親一點。

    爸爸通常會讓孩子跟爺爺奶奶親,媽媽通常會讓孩子跟外公外婆親,這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往往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因為如果你們這麼認為並這麼去做,孩子的心理就會有矛盾,我到底該聽誰的呢?誰說的是對的呢?孩子的大腦做不到正確的歸因,於是就會按相反的意思來,以逃避錯誤歸因帶來的痛苦感。

    ②、姥姥姥爺不要開一些無謂的玩笑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的姥姥姥爺會這樣開玩笑:

    “你再不乖,就把你送回爺爺奶奶家了!”

    “還好你不是我們王家人(媽媽的姓氏),不然能被你氣死!”

    這些也是不對的,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種下“刻板印象”的歸因。

    比如念繪本時,就可以跟孩子說:“爺爺奶奶是爸爸的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和媽媽的爸爸媽媽,他們都很疼你,他們都一樣,都是我們的最親最親的人。”

    包括日常逢年過節,給兩邊的老人紅包、祝福等,都要一樣的;過年可以隔年去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家······

    這樣,透過日常的這些行為,給孩子的大腦形成一個新的歸因:“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跟他們都一樣親。”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固有的認知,而萌生新的認知。

  • 18 # 小米粒育兒

    我姐的孩子就是我爸我媽帶大的,曾經小外孫就是老爸老媽的眼珠子啊!我看著都眼氣。可是孩子大了還是喜歡圍在爺爺奶奶的身邊,人家真的是沒有付出就有回報啊!老爸老媽嘴上不說,但是心理還是有些小鬱悶的。

    想當初,姐姐懷孕就一直在孃家修養。姐夫說:自己的爹媽指不上,不會照顧人,還有生意要照顧,力不從開心。所以樸實的我的爹媽還樂不顛的開始了照顧女兒和外孫的辛苦征程。孩子出生後姐姐只在婆家做完月子,又被姐夫送到了孃家。姐夫又說:“我要上班掙錢,把老婆孩子丟在家裡不放心,自己的爹媽不是細心的人。”所以我那可愛的老爸老媽又義不容辭的擔負起照顧閨女和外孫的艱鉅任務。

    我的小外甥了真不讓人省心,從小就多病多災。記得小外甥70多天的時候每到晚上就開始哭鬧不止,每天爸媽都要輪換著抱著“小麻煩”直到午夜。父母想帶外孫去醫院檢查一下,心想這麼大的事一定要通知孩子的爺爺奶奶啊!沒想到人家爺爺奶奶卻說:“小孩子哭哭鬧鬧很正常,不用去醫院。”唉!這是親孫嗎?我都有些懷疑了,到礙於姐姐的面子也沒多說什麼。

    最後孩子鬧得越來越嚴重,哭到鼻子窩都是青的。不能再拖了,在輾轉了三個醫院後才確診是腸炎,對症治療後孩子當晚就沒有在哭了。可是堵心的事又來了,孩子的爺爺奶奶來探望,居然說:“看吧!我說我孫子沒事,壓根就不用送醫院,白花錢了吧!”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老爸看不下去了,叫來了主治大夫,說明情況,那邊的爺爺奶奶才臊紅了臉,姐姐哭的泣不成聲。看來還是姐夫瞭解自己的爹媽啊!

    就這樣磕磕絆絆的把孩子帶到了四周歲半,我的小外甥上了幼兒園之後老爸老媽才輕鬆不少。看著姐姐一家人幸福的生活,我那善良的老爸老媽沒有一絲怨言。可是隨著孩子一點點的長大,眼看著孩子和爺爺奶奶越來越親,姥姥姥爺的心裡多少都會有些難受。“親愛的外孫,姥姥姥爺只希望你有時間能常來看看我們”,這是我替老爸老媽說的話,他們老兩口怎麼捨得要求孩子幹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個月帶薪休假,但必須要去學習一種職場技能,你會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