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說紛紜
-
2 # 毀建策
一為戰馬,南方無馬,無馬則無法在江淮勝曹操,進取中原,逐鹿天下,只能困守南方,被張遼八百猛士破十萬大軍,何嘗不是因此無騎兵防不住人家衝鋒,步步將軍,故此使其痛定思痛決定必建騎兵。
然其馬者何來?曹操劉備因是敵對勢力,縱是聯盟也齷齪不斷。又豈會增強其實力資敵,故其也只有從海上往遼東購馬了。
另一方遼東位於曹操側翼大後方,一旦能聯合則可兩面夾擊曹操,遠交近攻,進可攻,退可守。
無論從戰略資源,外交,攻守同盟等各方面考慮這都是可行,必須。
又因相距太遠,隔個曹魏,沒利害衝突相對蜀漢更靠譜的盟友,補給基地。
故其才如此,汲汲以求。
-
3 # 歡樂的小糖豆
遼東也就是今天的東北一帶,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叫公孫康,當時的公孫康臣服於曹操,公孫康死後因為他的兒子公孫淵尚且年幼,所以大家擁護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做了遼東太守。曹魏那邊也承認了公孫恭的地位。公孫淵成年後殺死了公孫恭奪回了太守之位,對曹魏那邊他屬於是先斬後奏。當時曹魏因為忌憚蜀、吳的威脅所以暫時承認了公孫淵的地位。公孫淵擔心將來曹魏找他秋後算賬,所以積極尋找下一個靠山,他就瞄上了江南的東吳。東吳孫權得知公孫淵投靠稱臣,非常高興,表現的非常積極,並且不顧眾人的反對派了一萬軍隊攜帶財寶前往遼東。而此時的公孫淵意識到東吳距離自己太遠,曹魏攻打時東吳是無法及時救援的,於是他又轉投回了曹魏,為表忠心,砍殺了從東吳前來送財寶的軍隊。
此次事件可以說是孫權帝王生涯的一個敗筆,我們知道早期的孫權是非常英明的,而且廣開言路聽取謀臣的建議,而此時為何會判斷失誤對遼東如此執著?我想原因又以下幾點:
1,急功近利,孫權年僅十幾歲就掌管了東吳,到公孫淵前來稱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掌權的幾十年雖然東吳在江南根基穩固,但是對外疆土擴張上並沒有大的作為,而五十多歲對於平均壽命很低的古人來說可以說是高齡,再穩紮穩打下去,很難說在孫權有生之年會有什麼軍事作為,而公孫淵來投,東吳無故擴大了土地和勢力,正中孫權下懷。
2,心態變化,進入晚年的孫權就像普通老人一樣,心態和性格有所變化,喜歡被人奉承,不喜歡有人跟他唱反調,公孫淵的稱臣極度滿足了晚年孫權的虛榮心。
3,軍事考量,魏蜀吳都想統一中國。而魏國所在的中原地帶可以說是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孫權做夢都想謀取中原,倘若公孫淵真心投靠,就可以對中原在軍事上產生南北夾擊之勢,給相對弱小的東吳帶來了滅掉曹魏的希望。
回覆列表
孫權通遼東一事,歷來為史家所詬病。裴松之認為“此役也,非惟暗塞,實為無道”,表現了孫權的“愎諫”和“昏虐”(《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注。以下凡引《三國志》者均不注書名)。後世學者也往往以“剛愎自用”評論此事。近年來肯定孫權歷史功績的文章多起來了,但對於此事亦多避而不論。但是,如欲更全面地評價孫權,這樁歷史公案似不能迴避,故略述於後。
漢末孫吳時期,遼東一帶曾為公孫氏所割據,從公孫度於中平六年(189)據遼東開始,中經其子公孫康、公孫恭,至其孫公孫淵於景初二年(238)被曹魏滅亡,共傳三世四主,歷時50年。恰在此時,孫吳亦崛起於江左。遼東與東吳橫隔著一個強大的敵對政權--曹魏,孫權曾頻繁越過曹魏,渡海與公孫氏政權交往,同時又帶動了與其近鄰高句麗的交往。其交往始末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