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若
-
2 # 歷史早知道
緣於古人的圖騰崇拜
馬圖騰崇拜是從龍圖騰崇拜生髮而來,這是因為古代先民對於馬的認識是和對於龍的圖騰崇拜意識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關於負圖出河的“龍馬”,或者認為此馬具有龍的特徵,或者是以龍來比喻馬。不論是哪種說法,馬與龍都有割不斷的關係。
馬的賓士跳躍輕健快捷,和人們想像中龍的騰飛之狀有相似之處。因此,自古以來常見以龍來比喻馬,或者將馬中之優秀者直接稱之為龍。《周禮·夏官·廋人》雲:“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可見在古代是把身高八尺以上的好馬稱之為龍的。《禮記·月令》謂天子郊行祭祀有“駕蒼龍”語,“蒼龍”就是良馬之名。於是,後世每遇良馬,則名之為“龍子”、“像龍”、“龍駒”、“龍種”或“龍馬”。我古代人們之所以把馬抬升到和龍的圖騰崇拜同樣的高度,是因為馬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農耕民族的耕種、駕車、乘騎要用馬,遊牧民族的放牧要用馬,人類爭奪生存空間和政治利益的戰爭更要用馬。古代對馬的佔有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是國力強盛的重要因素。《後漢書·馬援傳》記載說,馬援鑄造銅馬獻給朝廷,上奏的表章中說:“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他對於馬的作用有深刻的見解。
而且,古代人們還認為,馬具有超出其他動物的靈性,有時能夠救人危難、識辨善惡,表現出與人的理性相通的忠義品質。歷代正史及野史筆記中關於馬救主、馬報主的故事相當多。幹寶《搜神記》中那個“馬化蠶”的故事更是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以耕織為主要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心態。馬代表耕種,蠶代表紡織,馬化為蠶反映了耕與織的密切關係,於是人們供奉的蠶神也就稱為“馬頭娘”,或稱為“馬明菩薩”。《周禮·夏官·職掌》有“禁原蠶者”一句,前人注云:“以天文考之,午馬為絲蠶,則馬與蠶其氣同屬於午也。辰為龍,馬為龍之類,蠶為龍之精,則馬蠶又同資氣於辰也。”這裡明確指出蠶、馬和龍的關係,由此也可看出馬圖騰崇拜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於河圖起源究竟是龍負出還是馬負出,龍馬究竟是龍還是馬,這些糾纏不清的問題,正是中國古代龍圖騰崇拜和馬圖騰崇拜相通與交織的文化現象的反映。河圖既稱“龍圖”,又稱“馬圖”,原本都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產物。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係非常密切。龍首像馬,龍身的一部分也取自馬體,《論衡》上說:“龍之像,馬首蛇尾。”古人還認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周禮》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上說:“馬實龍精”。所以這就不難解釋《西遊記》裡的白龍馬,原來是西海龍王的兒子犯了罪,後來變成白馬馱著唐僧去西天取經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古人“龍馬精神”這個成語,唐代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後用來比喻健旺的精神。我們知道天干地支,龍為辰時,就是一天中上午7點到9點這個時辰,同理,馬為午時,就是一天中中午11點到13點這個時辰,都是人最精神的時候,適合做事。有人就說了,那巳時呢,蛇是巳時上午9點到11點,也是好時候,怎麼不說龍蛇精神?或者馬蛇精神?古代蛇就是小龍,龍生九子,無腳為蛟,無角為螭,在印度等一些國家龍就是蛇,蛇就是龍,還有龍王子犯罪被拔角除腳去鱗的傳說。所以說龍馬都是指人精神好,意氣風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