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底生苟且
-
2 # 海闊天空詩酒花
這個問題,還是直接從寶玉本人的話裡尋找答案吧。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寶玉和襲人聊天,說到死的問題,寶玉說:
“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拚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拚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在這裡,寶玉明確反對“文死諫,武死戰”,而且也把原因說清楚了:因為這種死的目的是“死名死節”,只為了自己的名節,格局未免太小,心胸未免太窄。在寶玉看來,文官死諫,當然是因為有昏君。但文官的職責不就是輔助君王嗎?君王昏庸你就去死,自己倒是搏了好名聲了,但是置君王的名聲於何地?沒有盡到勸諫成功的目的,同時也是害了黎民百姓。至於武將死戰,當然是因為有戰爭。但是有戰爭就有生靈塗炭,沒能阻止戰爭發生,就是武將的失職,他自己拼卻一死,倒是賺了好名聲了,但是國家和百姓誰來保護?所以,寶玉認為這兩種死法“皆非正死”。
襲人說,忠臣良將是出於不得已才死的,寶玉又反駁說:
“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記在心裡,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談亂諫,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湧,即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這裡寶玉提出的另一個理由是,“文死諫武死戰”並非出於不得已,而是因為無能。因為無能,無法打勝仗,所以武將逞匹夫之勇送了命。因為無能,文官無法有效勸諫朝廷,只顧表現自己的忠烈,一氣之下去送命。這樣的死法,是無能之輩的死法,所以沒什麼好表揚的。
可見,寶玉反感“文死諫,武死戰”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認為這樣的死是為了個人名聲,自私自利,二是認為這樣的死是無能的表現,不值得褒揚。
寶玉的觀點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是可以探討的。
人生在世,死要死得其所。那些動不動就死諫死戰的,多半是讀書讀壞了腦子,不把真實的世界和自己的生命當一回事,只一心向往虛幻的“名聲”“名節”,平時不是想著怎麼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而是時刻抱著表演的心態塑造自己的忠烈形象,這當然從思想上根子就歪了。寶玉不喜歡讀書,也是因為討厭這些讀死書變得如此刻板不通的人。這樣的人在現在應該屬於表演型人格,只不過是入戲太深,自己把命都搭進去。從這個角度來說,說他們是無能之輩也是沒有錯的。
但是,古往今來死諫死戰的人那麼多,也不全是寶玉反感的這一類人。有的人是盡了全力也勸不動昏君,期望用自己一死來作最後的喚醒努力。有的人是無力阻止戰爭,那就不計生死地衝在最前線,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掌控局面。這些都是真正的勇士,出發點並非為了自己的名節,也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才這麼做。寶玉沒有想到這一層,只能說他還是沒有真正在複雜和殘酷的世界歷練過,想法還是過於簡單。
回覆列表
這句話的意思是,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諫君王,武官的最高境界是戰死沙場。
聯絡紅樓夢裡的情節,寶玉是認為,那些官員平時對於君王的所作所為不加以規勸,眼看國破家亡的時候,就以死來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只是上奏卻沒有起任何效果,只是用死來換一個好名聲。我也非常反感這種行為。
武官的最高榮譽是戰死沙場。可是對於連年戰亂的百姓而言,這種榮譽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我也和他一樣反感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