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洋水兵

    清朝對臺灣鄭氏的態度,從最開始的主和,再到之後的戰和不定,再到堅定主戰這三個階段的變化。而且對臺灣島本身,清朝也存在保臺和棄臺的爭議。

    原因其實很簡單,臺灣尚未完全開發,鄭氏集團就吃了臺灣沒有完全開發的虧,再加上清朝對鄭氏集團的經濟封鎖,使得鄭氏集團的財政情況可以用雪上加霜來形容。這也達到了清朝預期的效果,也就是鄭氏部眾離心離德,大批人員渡海到大陸投誠。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會存在棄臺和保臺的的爭議,因為臺灣尚未完全開發,會增加統治成本。

    其實清朝和鄭氏集團議和的時間遠多於武力對峙的時間,只不過雙方結構性的矛盾導致最終只能訴諸武力。鄭氏集團雖然今天評價很高,但是在當時人看來不過是海盜而已。因為鄭氏集團第一代領導人鄭芝龍就是海盜出身,雖然鄭芝龍以以海盜發家並最後投誠明朝,但是利用明末的混亂鄭芝龍依然掌控著獨立的經濟利益。這就使得鄭氏的四代領導人都把維護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作為主要任務,至於認誰當老大不過是次要的事情。

    比如,鄭成功就曾經和清朝媾和,表示只要清朝承認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並給鄭氏一塊根據地,他鄭大木隨時奉清朝為正朔,剃髮易服都是分分鐘的事。只不過清朝當時已經有了四個軍閥,不會允許再多一個軍閥割肉;而且當時清朝計程車大夫群體對這種遊離於帝國體制之外的軍閥厭惡絕不亞於對打著南明旗號的農民軍殘部厭惡,所以談判必然談不攏。即便是鄭氏集團逃到臺灣割據,清朝對鄭氏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只不過鄭氏在逃到臺灣之後得寸進尺,妄圖割據自立,只願意承認清朝是附屬國而不是向清朝投誠。

    而在清朝看來,鄭氏集團都是中國之人,既然是華人那就應該回歸中國,而不是在海外割據自立。而且,鄭氏人員只能當清朝治下的大財主,當軍閥想都不要想。而鄭氏為了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根本不可能按照清朝的要求登岸投誠,所以雙方也只能兵戎相見了。畢竟施琅大將軍的一句話說得好,竊據臺灣之海賊妄圖自己乾坤。

    施琅渡海平臺,只不過是在執行康熙的意志,因為康熙不會允許有華人在海外自立,這也是歷朝歷代都不會允許本國百姓在海外割據自立的,要不然朱棣幹嘛要剿滅東南亞的華人據點,就是這個道理。而且,由於臺灣尚未完全開發以及清朝對鄭氏的經濟封鎖,鄭氏已經無力再負擔龐大的軍費開支,所以其軍隊尤其是水師質量大幅下滑。再者,由於清朝積極引進歐洲軍事技術以及大量任命投誠的鄭氏降將為水師將領,因而清朝水師已經後來居上。

    舉個例子,施琅平臺總共動員了兩萬多水師官兵,大小戰艦236條。而且施琅利用己方戰艦數量優勢,以五梅花戰術,即五條戰艦組成一個小隊圍攻一條鄭軍水師戰船。因而清軍在澎湖之戰當中一戰定乾坤,鄭軍水師全軍覆沒,澎湖列島光復。而臺灣島則徹底失去了門戶,鄭氏集團要麼等死要麼投降。所以,在清朝利用軍隊釋出檄文招撫之後,鄭氏只能就坡下驢,歸順大清。而且據說有意思的是,清軍水師到達鹿耳門外海並準備入港的時候,海水突然漲潮,方便清軍入港。因此此事在臺灣島內掀起軒然大波,認為清軍統一臺灣是天意,因為老天爺都藏著清軍入港。

    而歷史對於今天來說也很有借鑑意義,畢竟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能讓大陸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但是拖到最後,對岸已經沒有了同大陸叫板的資本,只能接受大陸得安排。畢竟歷史往往都是相似的,只有不長腦子的島夷以卵擊石。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S9入圍賽第一輪淘汰賽之後,為什麼說CG就是C組了,不能去B組?其他隊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