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吳新建

    尊重歷史事實,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從歷史中獲益,這是學習歷史的目的。

    晚清的存在得益於早清,更得益於有作為的努爾哈赤,更更得益於女真。還得益於漢。歷史上少數民族曾有兩次入主中原,但統治思想都吸收了大漢文化。以漢治漢。這才一脈相承,這才有晚清。

    談到晚清,繞不過的話題是喪權弱國割地賠款。可正是大清朝,建立初期國土面積才300多萬平方公里,發達時一統江山逾千萬平方公里,有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大一統。

    康乾盛世現在看來僅是天朝自封,相對於大千世界,恰恰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西方的奇技淫巧造出來槍炮,一轟,國門洞開。再轟,塌了半壁江山。沒等到再再轟,民國誕生。

    晚清是怎樣的存在?倍受它國欺凌,國門被列強撞開的同時,也為列強準備了埋葬它們的墳場。

    日本國在晚清獲益最多但輸得最慘。其他西方集團成員在半島碰了一回也是輸得顏面盡失。

    沒有晚清的慫,哪得今天的強。

    這就是晚清對今世最大影響。

  • 2 # 一朝風月等夜

    首先我認為應該明確一下晚清的界定,然後在回答其存在和影響。

    晚清

    晚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不僅受史學影響,還是為了避免近代、當代的名稱尷尬,可以說是順勢而生,但是萬萬沒想到關於它的爭議始終沒有達成統一。

    目前學術界存在兩種界定,一是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一是從鴉片戰爭到新文化運動。看似差別不大,實則背後暗潮湧動。前者的依據更多的是政治體制的變革,這是史學界的一般看法,後者則涉及文化的變革,其理論基礎是毛澤東關於新舊主義革命的界說。

    很明顯你的立場應屬於第一種看法。那我就簡要說幾句。

    歷史是連綿不斷的時間脈絡,晚清亦是不可缺少,沒有它,則後面的歷史就失去源流,可稱之為無根之水。

    大家都抨擊晚清政府的腐敗,可作為一名史學研究者,我看到的卻是封建制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如何自救掙扎的,有人說要全面打擊清朝等傳統落後的東西,那你可曾想過,如果沒有這段歷史,現代銀行、郵政等新式機構是從哪來的,沒有晚清的雛形探索,哪來現在的成就。

    所以,我們應肯定晚清歷史的作用,明確其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不足之處還請指出,一定及時改正。

  • 3 # 中國社科國際關係學

    “文編熱”彰顯晚清學林經世之風

      經世文編體例演變

      談及晚清續經世文編,不能不首先關注“經世文編體”的歷史淵源。學界一般認為,經世文編的體例可以溯及明末《皇明經世文編》。但實際上,經世文編體的淵源還可以向前追溯。清人方東樹在《〈切問齋文鈔〉書後》中說:“《切問齋文鈔》……大約憲法呂東萊,其用意固盛美矣。”此“憲法東萊”即指《切問齋文鈔》在體裁上仿效南宋學者呂祖謙的《宋文鑑》,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宋文鑑》輯錄“本朝諸家文集而成”,二是《宋文鑑》以“思擇有補於治道者表而出”為宗旨。從這個意義上說,《宋文鑑》可以稱之為經世文編體的最初源頭。而直接以經世文編為名的則是《皇明經世文編》。體例上,《皇明經世文編》採取 “文從其人,人從其代”的方式,其弊端是不便看出不同學者關於同一問題的看法。故乾隆後期陸燿所撰《切問齋文鈔》針對“以名位時月為先後,轉慮顛倒失次”問題,分學術、風俗、選舉、財賦、荒政、保甲、兵制等十二事,將議論同一問題的文章集中在某一題目之下。這樣使經世思想落實為一種更有系統的學問。《皇朝經世文編》繼承《切問齋文鈔》對《皇明經世文編》的改造,即不以人物為中心排比文章,據年代先後排比人物,而“以事分類”,將討論同一問題的文章集中,分學術、治體、吏治、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個門類。除了學術、治體外,其餘六項對應的正好是六部的事務。

      晚清時代關注點嬗變

      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縣諸生葛士濬所編纂《皇朝經世文續編》刊行,在《皇朝經世文編》基礎上開始進行增益,在“學術”部分增加“算學”,附入“文學”類,補充了《皇朝經世文編》忽視算學的不足;在“戶政”部分增加“疆域”,以應對邊疆事務日益重要的事實。在八綱之外,又立洋務一綱。光緒十二年,盛氏思補樓初刻本《皇朝經世文續編》刊行,在體例上又對《皇朝經世文編》進行改造,一是增加新目類,如“戶政”之“建置”、“釐捐”、“開礦”,“兵政”之“水師”、“團練”;二是刪除部分賀編所立目類,如原編“兵政”之設“苗防”,蓋因從雍正到乾嘉年間,南方苗民叛服無常,朝廷屢屢用兵並多方加以防範。至盛編編纂時,苗疆已是久靖,雖偶有反抗,規模有限,不煩征討,故盛編省並“苗防”。光緒二十一年五六月間,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刊行,完全打破“以學術為綱領,以六政為構架”的體例,不再設立總門類,其目類為通論、君德、官制、法律、學校、國用、農政、礦務、工藝、商政、幣制、稅則、郵運、兵政、交涉、外史、會黨、民政、教宗、學術、雜纂。

      此後,繼出之經世文編均因時代焦點問題的轉移而改編、調整體例。從總體上看,晚清經世文編的續作,大概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洋務時期的續編或補編,二是19世紀90年代末期的“新編”,三是新政時期的續新編系列。這三個不同時期的續編,在體例和側重點上是有區別的。體例的改造在本質上是因為“世移事異”,舊有體例已經不再適應變化的形勢,故不得不加以變更。經世文編對文章的選擇也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編者為何選擇某個人的文章而不選擇另一個人的文章?就同一個人而言,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而不選擇另外的文章?在經世文編編纂中,編者出於特定的價值立場表現出了“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也正是作者的“經世”觀念的反映。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續經世文編體例變化和內容側重點轉移的把握也是對近代社會變遷軌跡的把握。

      晚清歷史研究的密集型史料群

      續經世文編的宗旨在於“實用”,故凡有一得之見者大多采入。因而,續經世文編資料來源廣泛,其所選文章涉及文集、別集、方誌、日記、書信、報紙;其所選作者有封疆大吏、地方吏員、知名學者,也有鄉村塾師、外國傳教士和商人。由於續經世文編所選文章作者群廣泛,其中許多人缺少名垂青史的事蹟,其所著文集等大多未能傳世,因此,儲存在續經世文編中的許多資料就非常重要。

      續經世文編採用“事以類分”體例,為專題性的史學研究提供了可供參閱的史料來源。以西學在中國的傳播為例,在近代的西學傳播中,上海格致書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續經世文編中收錄格致書院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如麥仲華的《皇朝經世文新編》、儲桂山的《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和求自強齋的《皇朝經濟文編》中均收錄大量格致書院課藝的論文,對於研究格致書院、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晚清時節,時人已開始注意通過經世文編來了解新的知識形態。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刊行後不脛而走。遠在山西的鄉紳劉大鵬在《退想齋日記》中記載了自京城購買《皇朝經世文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及閱讀情況。1904年,《近四十年世風之變態》稱:“每一段世風,都可從某一著作或報刊集中體現出來,如《格物彙編》於製造之世風;《經世文續編》於洋務之世風……”又說,“洋務時期朝野交鬨,皆以通達洋務為能事,試一檢葛編所輯,可以想象其態度也”。

      可見,在清代歷史研究,特別是晚清歷史研究中,重視續經世文編的史料地位,對於挖掘時代資訊,尋找思想史與學術史上的“失蹤者”,進而深入地透視社會文化資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文系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晚清‘學術’內涵的知識轉型”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晚清面臨的世界,是兩千年未有之變局。西方在器物、政治、文化上全面碾壓清朝。腐朽沒落的晚清,還是異族統治,進退失據,最後被辛亥革命推翻。晚清是後世的一頁恥辱的教科書,也孕含著後世的新事物,任何新事物都不是無中生有。

    1,晚清面臨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國家

    在晚清之前,雖然清朝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國家,但差距還不是那麼大,康熙還可以在雅克薩打敗沙俄。

    第一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進入了蒸汽機器時代,蒸汽機、火車、火輪船、鋼鐵等等全面碾壓晚清。

    晚清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急劇拉大了。

    晚清的前幾個皇帝完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接受的傳統教育,反而讓他們妄自尊大,自以為天朝第一。

    直到西方的大炮和鐵船把清朝皇帝打清醒了,真正醒來的是光緒皇帝,還是在甲午戰爭之後醒來的。

    大臣們醒的早一些,如林則徐、魏源、張之洞。

    但他們也只承認西方國家的器物比中國優秀,但政治和文化都不如中國。張之洞還提出“中體西用”。

    甲午戰爭之後,權力受限的光緒接受了康有為的變法思想,希望在器物、政治、文化全面改革。但操之過急,被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打倒,腐朽的清朝已無藥可救。

    2,如果清朝不是異族統治,還是有君主立憲的希望

    清朝入關時,不足百萬人口,晚清時期滿族和漢軍八旗人口也不足1千萬。以1千萬異族人口統治近4億漢族人口的國家,讓清朝歷代皇帝都心存芥蒂。

    晚清最後的君主立憲,變成了皇族內閣,讓立憲派對晚清也喪失了信心。

    革命黨和立憲派的聯合一擊,埋葬了晚清。

    如果當時的皇室是漢族,在1900年之後還是有君主立憲的希望。

    如此,中國則會避免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內固則無外憂,日本人也不敢侵略中國。

    3,晚清孕含的新事物

    雖然皇帝和大臣不是心甘情願,但也不得不接受了西方的很多新事物。

    先是接受了西方的武器等器物。

    西方的科學、政治、文化等也紛紛傳到中國。

    不但有君主立憲,還有德先生。

    新事物在舊染缸裡醞釀了幾十年,給世人顯現了一個新面貌。

    無論是醜是美,地球還在運轉。

  • 5 # 生活裡的情感動物

    晚清,這一個時代在歷史的過程中屬於黎明前的黑暗。

    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政權,所以導致它統治整個中國是以一個封閉性奴役性閹割性的方式。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個國家亦是如此,對於清朝來說,統治中國的根基是極其薄弱的,時刻恐懼著被推翻,因為它本身的力量就不及被統治的民族,所以就像一個外厲內荏的人更希望用凶惡來恐嚇住別人。所以清政府在統治中國的過程中是通過各種嚴厲的手段政策來愚弄人民,壓迫人民,並通過不斷的集權來保證安全感的。而在西方世界敲開中國的大門之後,晚清政府對中中國人民的統治剝削更加走向巔峰,聯合西方世界統治中國,但是民間的民族意識和各種意識形態的發展使得晚清政府出現崩潰,最後走向滅亡。

  • 6 # 小J胡侃

    晚清統治時期的“封閉性”錯失了錯過了工業化的浪潮!不僅如此,在錯失良機的基礎上還遭受了眾所周知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致使國力一蹶不振!

  • 7 # 閒畔落花

    大變革時代——屈辱與涅槃、舉步維艱,滿目蹣跚。

    滿清造歷代專制之巔峰,經典之閹割,文人風骨之凋零,亙古未有。

    如民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錢穆先生所言,明清專制,而明尚有制度的建設,而滿清則全為法術,是一個視臣子文人為奴才的王朝。

    此時的滿清政府,雖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八十萬常備軍,但無論是看家武力八旗兵還是入關後收編的漢人武裝綠營,皆早已腐朽不堪,難當大任。

    於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對諸強的持續侵犯與國內風起雲湧額農民起義,清政府不得不放開地方團練,允許漢族地主士紳階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逐漸掌控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軍大權,漢臣崛起的速度超過了此前的兩百多年。

    也正是由他們,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由器物、制度到思想,中國的近代化旅程開始步步深入。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繼失敗和與列強戰爭的次次受辱,國內此起彼伏的改革呼聲,也終於倒逼滿清政府開啟憲政道路的探索。

    滿清後期的新政與立憲,其實邁的步子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並不算太小,當然對於彼時立憲派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是慈禧、光緒死後,攝政王載灃成立的皇族內閣,真是一招臭得不能再臭的棋,愚蠢至極,一下讓所有立憲派前心涼後背,對清廷徹底寒心。

    滿清統治到了這時候,滿不如漢已經是兩百年來的趨勢,而地方坐大,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局面業已存在了幾十年,這時候搞個皇族內閣,想要收權,擠壓漢臣勢力,強制收繳地方軍政,強人慈禧都辦不到,更何況這一群整天只知提籠遛鳥的紈絝子弟、酒囊飯袋。

    清末的憲政民主之路,要開放政權其實早期也不可能對多少人開放的,真正的普通百姓是難以短期內分享民主的果實的,實際也不過還是對士紳地主等精英階層的共享權力,在他們還活著的時間內,手裡放出去權力,並沒有大到足以令其恐慌。 這個道理,慈禧懂,只是她的後人不懂,並且嚴重誤判形勢。

    一時辛亥起,武昌首義,風捲殘雲,歷史,再也不能回頭。

  • 8 # 修改i

    以下只代表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晚清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頑抗,也是中國自我成長的陣痛,但比較顯然的是,這並非是自我成長,而是揠苗助長,晚清的腐朽超出我們的想象,它寧願受外人所奴役,也不願將權利交於民眾之手,它所存在的意義,無非就是讓我們痛思,中國並非天朝,即使是五千年的歷史積澱,也承受不住我們的不思進取。

    而對後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就跟彈簧一樣,承受越大的壓力,彈射得也就越高,不信你看看,中國是不是已然成長為龐然大物。

  • 9 # 蔚鸞

    評價歷史要客觀公正,晚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變革史,在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時期。

    晚清是指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1840年到1912年)的72年時光,這一時期國家動亂、名臣輩出,是一段風雲歲月。

    在同治光緒年間,由朝廷的恭親王奕訢和地方的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臣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這是清朝改革的第一階段。在戊戌年間的變法運動,屬於第二階段,而我並不認為戊戌變法就真的是對的,改革當然沒有錯,但是絕不能像戈爾巴喬夫一樣操之過急,而庚子國變後的慈禧新政是清朝改革的第三階段實際上是戊戌變法的延續,其深度和廣度則更深,而在這些歷程中,變革派和保守派的鬥爭始終持續著。

    太平天國運動、捻軍運動和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不斷的戰爭中,清朝的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皆為國家帶來了發展,尤其是洋務運動,使得同光年間有同光中興的美譽。也是封建帝制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

    慈禧太后執掌清朝命運數十年,在初期,慈安太后、恭親王與她同是掌握大權,隨著慈安太后薨逝和甲申易樞,她開始了獨掌大權,她崇慕奢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了錯誤的決定,這絕非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清末的屈辱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結果,不是一個人就可以阻擋的。在此也要指出,某些人指責慈禧太后最常說的兩句話,“寧贈友邦,不與家奴”,這句話不是慈禧太后說的,是革命黨人出於政治目的強加於她身上的,第二句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話語文稍稍好一點就知道,本意是“衡量中華現在所有的物力與財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儘量讓各國滿意”,這句話是慈禧太后在庚子戰爭後媾和時說的,很多人穿鑿附會理解成“用盡中華的物力也要讓各國開心”。但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太后的確要為清末的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負責。

    李鴻章的譭譽,在去年敘利亞遭空襲後網路流傳的“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總的來說,晚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轉折期,晚清重臣袁世凱也開始了中華民國的序幕,其所訓練的新軍,也成為後來軍閥混戰的本源。晚清的歷史也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只有不斷髮展,才能不斷進步。

  • 10 # 二大王23

    晚清的慈禧大妖婆,專挑幼小者為帝君,她垂簾霸政專用惡邪奸臣。她圖個快活將中華民族推向苦難深淵。讓一箇中華民族遭受一個多世紀的苦難!終向滅亡。卻釀成民國幾十年的軍伐渾戰,民不了生。港,奧被割,臺灣問題至今還困繞著中國人之心。如此沉痛教訓讓中國人銘記難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長的小水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