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將北斗酌美酒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聽到過一個解釋:

    中,最初表時間,正午。立一個杆子,四周平均拉住,當杆子沒有影子時即是中午。

    然後,由天之時中,探索地之正中,所謂原點,所以有中原、中央、中國。

    再往下,便是天地人之中,內聖外王就來自於天人合之中,王即三之中一豎而成。

    名詞讀平聲,作動詞讀去聲,合乎其宜也。

    所以中庸極簡單:時中,用中,中用,中道,中規中矩⋯

    最簡明的中庸說:中為體理,本於天道;庸為相用,徵諸言表。合言之,持志中而始終於日用者也。

    比如,喜怒哀樂未發謂中,發而有節謂和,於發處見中之為節文。

    正在讀王船山的《讀四書大全說》,

    論中庸的部分剛剛看完,把一些話摘錄在此,

    諸君子共參之,溫故知新。

    他說,中庸乃古教(記得性道教三節),唯待人而行。

    而非虛就舉凡君子之道而贊之,謂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能中,"平常不易"之庸矣。

    這個就很明顯反對中庸庸俗化,不然何以說"鮮矣能""不可能"?

    中者體也,庸者用也。

    也就是說天下之理統於一中,所以有:

    建中、執中、時中、用中。

    下面這段話要吃緊:

    以在天而言,則中之為理,流行而無不在。

    以在人而言,則庸人之放其心於物交未引之先,異端措其心於一念不起之域,其失此中也亦久矣。(攻乎異端,斯害矣,孔子這樣說,不過他那時代尙無異端,故王船山說朱熹立庸為平常義有誤會處)

    若鮮能之民,則凡今之人皆然。賢知之過,愚不肖之不及,則孔孟之門多有之。

    看到此處,我輩乃鮮能之民,何敢望過不及,自標中庸?(道乎?德乎?)

    是以中庸之道,聖以之合天,賢以之作聖,凡民亦以之寡過。

    還好,無功亦無過,也算是中庸之小德,於道遠也。

    再來歸納一下:

    中庸之道:

    中正平易也。

    首先要體驗到大道的本體:

    未發之中,自然沒有偏倚!

    既然是道,中庸即是順天理之道,

    古代人強調天人合一也。

    庸者,尋常,平易也。

    大道至簡,不必揀擇,

    如周易就是君子之學,

    孔子《大象》的道理其實也平易。

    孔子處亂世,人慾橫流,權謀間出,

    都在尋找奇伎淫巧,翻新花樣,

    看似中正平易之道反而沒人能踐行了。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說到守道,老子這幾句可以互證之。

    上士聞道,僅能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說到守中庸之難,老子又說: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 2 # 劉戰生曰中

    顯而易見,儒家的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本質在“中”,核心在用“中”。“中”能夠站到上下左右、四方八方、東西南北十字宇宙空間座標的原點、源點、中點,堪稱站上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類文化頂峰,乃至人類思想和一切行為舉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終極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錐怎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