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帶你讀毛選

    題主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應該不是歷史學科班出身,是所謂的歷史愛好者,並非專業歷史學研究者。

    所以題主的認識難免受到一些莫名的觀念的誤導,覺得《明史》的質量比較低,認為清人修史會有很多篡改之處。

    但是事實上,《明史》體例精良,修剪得當,耗時頗長,在二十四史中質量恰恰是屬於上乘的,比之元修三史以及明初速成的《元史》,質量好得多。

    另外,為什麼能列入二十四史,有一個最粗暴直接的原因。二十四史的概念是清高宗欽定提出的,人家清人自己修的《明史》,人家能不列進去?

    另外,關於《明史》中粉飾女真歷史諸問題,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已有學者指出,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可謂瑕不掩瑜。

    總之,《明史》是一部還不錯的官修正史,列如二十四史,毫無愧色。

  • 2 # 沐牧99133446

    你對明史瞭解多少?或者說你看過多少?和明史相關的又瞭解多少?任何一部史書都有其錯誤的地方。所以就會有考證其真實性從而得出相同或者相左的結論。

  • 3 # 和田玉冷知識

    為什麼不能看?因為後來的清朝對他的粉飾嗎?

    說到底中國的歷史都不是當代史,都是後世人帶著各種各樣的小心思,按照自己的需要對真相塗抹後歷史,真正的歷史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看歷史,要抱有理解之同情的態度看

    如果當偵探小說想方設法找尋真相的去看,那根本就是不懂歷史

  • 4 # 韓蕭之

    1.《史記》西漢·司馬遷,《二十四》的鼻祖,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洋洋灑灑的其他二十三史全部為紀傳體,可見《史記》的影響深遠,而且《史記》文學價值應該列於《二十四史》之首。

    2.《漢書》東漢·班固,繼承了《史記》的體例,並且成為歷代君主、大臣、學者喜愛的作品。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儘管南朝時期朝代迭換頻繁,但《後漢書》地位依然很高,這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4.《三國志》西晉·陳壽,一提到《三國志》,人第一反應會想到《三國演義》,文學價值有目共睹,它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因為這四本書,幾乎都是他們個人完成的,所以內容相對統一,特別是點評,能從始而終。它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南朝·宋·裴松之為其寫注,使其內容得到很大的豐富。

    5.《晉書》唐·房玄齡等,從《晉書》開始,官方大規模統一修史書,寫的史書,不在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而是一群人,《晉書》是以房玄齡為首的一批文人開始編修,史料多總結歷史教訓。

    6.《宋書》南朝·樑·沈約。

    7.《南齊書》南朝·樑·蕭子顯。

    8.《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藥。

    12.《周書》唐·令狐德棻。

    13.《隋書》唐·魏徵等,這部史書多用來總結隋朝為什麼會滅亡?隋朝兩代皇帝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隋朝會由鼎盛直接滅亡?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大家肯定會發現,唐王朝修了很多史書,這也從側面說明唐王朝的強盛。從西晉晚期到唐朝統一全國,中國一直都處於混亂之中,雖然隋朝曾經統一中國,可是猶如曇花一樣,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唐統一後,國家終於安定起來了,李世民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就是為了總結這三百多的歷史,李世民就是一個以史為鑑的皇帝,吸取歷史教訓,終於成就了“貞觀之治”。這一時期所編的史書,它們的水平從良好到及格,參差不齊。至少我認為宋齊樑陳這段歷史,編寫的就不是很上乘,《明史》是超過它們的。

    16.《舊唐書》後晉·劉晌。

    17.《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歐陽修是大文豪,《新唐書》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18.《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

    19.《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這三部元朝編寫的史書,實在不敢恭維,它們怎麼可能比得上《明史》?

    23.《元史》明·宋濂等。我認為這又是一部不如《明史》的史書。

    24.《明史》·清·張廷玉。儘管清王朝對《明史》有所控制,如大力醜化崇禎皇帝等,但是基本上符合歷史史實,而且文學水平也很高,為何《明史》不能列入《二十四史》?

    最後再問您一個問題,您看過《清史稿》嗎?估計看完,您會覺得《明史》實在太優秀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明史》不僅僅有資格進入《二十四史》,而且屬於中上等水平,一定不差。(下圖為我看的精簡《二十四史》其他如“前四史”等看一到三遍,我把我的讀後感如實回答)

  • 5 # 坊間五千年

    不知道這裡所說的“《明史》不能看”是基於什麼視角呢?如果是基於個人情感,那就不必再去閱讀正史,只需去看《明史紀事本末》就足夠,因為乾隆對此書“極為不高興”。但如果不讀《明史》的話,你也就無從瞭解清朝入關後糾結微妙的心態,這也是讀史必涉及的視角範疇之一。

    如此一來,“繼承者”的編史過程就有了自己的立場,即便史料內容都來自前朝,裡面還是加上了“我認為、我覺得”的成分。如果編撰者為一位公正的史官,他的“我覺得”或者尚能保持歷史公正;如果他是統治階層的堅定擁護者,這就未必了,所以“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在《明史》上體現得也較為明顯。事實上,司馬遷也沒少這麼做。

    那麼,乾隆皇帝為何與張廷玉有如此嫌隙呢?主要原因正是因為乾隆帝對《明史紀事本末》“不高興”,而張廷玉在編撰《明史》時也未能完全站到清廷一方、過於“模稜兩可”。

    由於張廷玉謹慎的處世原因,《明史》裡實際上並無太多歪曲事實的記載、只是對許多關鍵事件進行了取捨、顯得有點掐頭短尾的樣子。從張廷玉角度而言,他要“兩碗水端平”的話、也唯有“寧缺不偏”、才能以此維護自己的史官清譽,同時滿足了清帝刪除某些敏感內容的需要……問題是,乾隆帝對此依舊不滿呀!

    總的來看,《明史》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單看《明史》就去作歷史論斷;而且《明史》裡還收錄了大量明代著作,這些典籍是不受清廷影響的,從這角度而言,它才成了研讀明朝最豐富翔實的史籍,故而被納入《二十四史》之一

    (實際上,也無更好、更詳盡的其他版本可選了)。

  • 6 # 開元塔下

    二十四史包括: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新五代史、金史、宋史、遼史、元史、明史。

    其中《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是私人撰寫的,非常好。《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人撰寫的。質量也非常高。

    《明史》是在清高宗時期編撰的,正是文字獄的頂峰時期,而且又是滿清政府編撰的,所以有關滿族入關前的事肯定有美化成分,而且二十四史是清高宗提出來的,所以明史列入二十四史太正常了。

    個人認為要說最不該列入二十四史的應該是《元史》,《元史》從開始編撰到完成(不包括元順帝),共用了180多的時間,包括本紀、志、表、列傳等。而後又用了100多天把元順帝一朝編撰完成。可想而知,《元史》是多麼的草率。

    錢大昕學者這樣評價元史: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元史》的本紀或一事而再書,列傳或一人而兩傳。元順帝在位30多年,所記錄的事基本毫無實錄或依據。

  • 7 # 像歉顏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明朝把短命的元朝給滅了,元朝是少數民族,也就是蒙古族,他們和滿族有那麼點淵源。所以滿清這些鳥皇帝恨明朝,通過篡改明史來貶低明朝的功績。還有超強的壓榨和剝削人民,我們可以搜尋清朝末年百姓的照片和視訊,大多是百姓面黃肌瘦,身材矮小,愚昧無知,穿的清朝服裝棉咚咚像啥樣子。就可以看出清朝這些狗皇帝對漢族百姓殘酷迫害到什麼程度。

  • 8 # 東哥神說11

    明史是封建社會 漢民族掌權最後一個朝代,有許多當代能借鑑東西 ,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非常喜歡讀明史,明朝中後期領導人雖然政治昏容,但是資本主義體質雛形已經有了,經濟上已擺脫小作坊生產開始相大規模生產過度。沒有滿清打斷,中國歷史車輪會偏轉的,明史在二十四史地位是很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Phd第一年,想退學,想聽聽大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