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賣姑娘的小襪子3
-
2 # 淮山育兒
你好,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打退燒針。
退燒針有很多種,有激素類的退燒針,也有複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等這類的藥物。激素類藥物退熱效果好,但是抑制寶寶免疫力,另外退熱針也很可能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
那如果寶寶發熱了要怎麼做呢?
如果寶寶體溫在37.3℃以下,都屬於正常體溫,38.5℃以下屬於低熱,低熱的處理方法有哪些呢?可以給與物理降溫,物理降溫的方法包括冰袋退熱貼退熱,溫水擦拭退熱,可以擦拭頭面部,腋窩以及腹股溝處,不要穿過多衣物利於散熱,不建議酒精擦拭退熱,因為酒精可能刺激寶寶面板。
如果在38.5℃以上,而且物理降溫效果不好好,或溫度超過39.0℃,就可以考慮應用退熱藥了。退熱藥要遵醫囑,一般包括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同一種退熱藥一天最多應用4次,兩次間隔至少4到6小時,配合物理降溫。也可以配合口服中成藥退熱,不過中成藥藥性溫和,起效較慢。
此外,退熱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對症治療。比如抗病毒抗細菌治療等。
您好: 首先向你解釋一下體溫方面的知識: 正常人的體溫為36。8-37。2℃左右,可隨著人的生理狀態、晝夜時差、年齡、性別、環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動。一般情況下,早晨4~6時體溫最低,午後5~6時體溫最高,但在24小時之內,體溫變化不超過1℃。 小兒體溫比成年人稍高,老年人體溫稍低;婦女在月經期前或妊娠期略高,行經期中體溫最低。檢查體溫的變化,可以為判斷和治療疾病提供重要參考。體溫高於正常者稱為發熱,根據發熱的程度,可分低熱(體溫在37。5~38。5C)、中度發熱(體溫在38。5~39℃)、高熱(體溫在39~40℃)和超高熱(體溫在40℃以上)。 發熱俗稱發燒,兒童發熱多數是由各種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種症狀。(有些兒童在出生三個月左右會出疹,伴有先前發高熱的症狀,一般在24小時以後會好轉,並全身會出現小紅點)。發熱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反應,由於一部分6個月~5歲的小兒可能引起熱驚厥(多數是良性驚厥,愈後好;如有原發性癲癇,則可能增加其癲癇發作次數),因此父母對發熱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發熱,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醫院打退燒針,請醫生迅速把體溫降下來。 有一些打了退燒針後確實體溫暫時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還出現副作用。 由於初生嬰兒特別是在1歲以前不宜打針或輸液,肌肉注射退燒針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兒童對打針非常恐懼而常常吵鬧不安;其次,肌肉注射除了區域性刺激較大副作用外,有時也會引起臀部肌肉損傷(如果孩子較小隻能打胳膊,輸液也只能打頭皮)、感染甚至產生區域性肌肉萎縮或麻痺等併發症;再者,目前用於兒童退熱的針劑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大。 故兒童高燒時,應選用專為兒童設計,既安全有效,又能迅速退高熱的口服退熱劑,如美林等。 根據以上情況兒童在低熱,中度發熱或高熱情況下都不需打退燒針,儘量使用退燒藥劑,或輔以物理降溫的方法(即使用溼毛巾放在額頭吸熱,如家中有冰箱可將毛巾先冷藏一下,溫度不要太低以免引起小兒不適等)。 最後,TJ231祝您的寶寶早日康復,閤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