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墨書畫

    楷書又稱正書,往往給初學者的感覺是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其實並不是,書法家在寫楷書是也講究欹側、險絕等。在楷書書寫結構中有一種稱“平四腳”的方法。這種楷書結構要上兩角平,而下兩角齊。忌挫肩垂腳。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直,平齊。齊,指底端齊平於同一水平線上。挫肩,挫,壓下去,降低,挫肩即塌肩。垂腳,拖長筆畫的底端。 平四角的字,四角儘量要成為近似於直角的角度,不要墜肩或聳肩,也不要過度向下申腳。這裡重點強調的在於“齊”,下兩角齊,不要過度向下伸腳。

    舉例如下:

    開兩肩:要上兩角開兩而下兩角合,法忌直腳卸肩。 開,張開,展開。合,閉合,收攏。直腳,垂直而下的豎畫下端。卸肩,指塌肩,雖於現代漢語中卸肩一詞不完全相同,但其塌墜之意相彷彿。 開兩肩類的字強調兩肩務必要展開,下邊兩角則必須收攏,否則便無法襯托上兩肩的展開。 此意又如前面所說“短方者,貴兩肩而平開”。

  • 2 # goody1

    這段話來自於李淳寫的《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平四角指的是正方形的字。如以口包起來的國、圍、因,以門包圍起來的閏、閒、閂。四個角要寫的方正、整齊,不要歪歪斜斜的。就從字面上理解就可以。不需要吹毛求疵。也不是講數學。模糊一點沒有問題。

    要注意他講的這個內容是有前提條件的。第一,是正楷。第二,是平四角的字。離開了這兩個前提是沒有意義的。

  • 3 # 抱庸詩書

    楷書是最注重成字莊穩的。但這個莊穩並非指的是平面上絕對的整齊,而是一種視覺平衡,要靈活辨證地去認識。比如,不論顏柳歐趙,單字由左至右書寫時,都會稍稍有一定的斜角,書寫國、門結構的單字時,右角也會稍稍的比左角略長一些。如果把一幅楷書作品對著光源反過來看,會體現得更加明顯。

    “平四角”對應的主要是楷書單字的結構處理問題,力求其字正健、端莊,也屬於結字平衡的理論範疇。漢字作為方塊字,適用於“平四角”之論的,其實遠不止國固門闌這些,像器、雨、雷、井、兼、景等等也同樣適用。對“平四解”理論的揣摩踐行,也應該重點把握平行、平衡的問題。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4 # 翰墨今香

    關於“平四角者,上兩角要平,下兩角要齊”這句話出自,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中“國固門闌”這類包圍結構字的寫法要求,“要上兩角平,而下兩角齊,法忌挫肩垂腳。”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這種“平四角”包圍結構的字,一般都是方方正正的四個角,那麼上面兩個角要平,下面兩個角要齊。學過書法的都知道要“扛肩”,即左低右高。“法忌挫肩垂腳”就是說右邊這個肩不能塌下去,筆畫不能向下太伸展,就是不要過度申腳。

    這個說法其實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的,古人說“初學書法,但求平正”,所以要辯證的看待這句話。我們所說的“平、齊”一定要相對地看待,不可吹毛求疵,過分強調字面意義,那將寸步難行,又何談靈活運用呢?

    上面兩個字是柳公權的《神策軍碑》中的範字,大家可以看看他的寫法是不是“上兩角平,下兩角齊”。下面兩個字“門、間”取自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大家再琢磨一下看看。

    書法是門藝術,不能簡單的就規定該如何如何。但這是在一定的書法基礎之上才能求變的,沒有臨帖的基本功,單純的隨心所欲書寫那是“江湖體”,不能叫書法。記住這句話,“初學書法,但求平正”,這句話沒毛病。

    李淳的這《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同樣的沒毛病,只是針對學習書法的不同階段來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傻瓜是英語還是印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