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與歷史探索

    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的作用: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科舉制度對中國歷史程序以及世界的影響:

    1.打擊了腐朽計程車族勢力,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2.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事業,人才的培養和文學藝術的的發展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3.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科舉制走向了極端,成為摧殘人才和統治者培養忠實奴僕的工具,阻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潮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對世界文明產生的重要的影響。科舉制度所流傳下來的部分優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中國和世界各國所沿用和發展。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 2 # 使用者車工00

    科舉制度起於隋朝,隋煬帝楊廣開創了科舉制度。李密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科舉狀元。只是此人野心巨大,後成瓦崗首領,最後被李淵所殺。雖然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建立的科學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他開挖的大運河一樣,影響中國發展一千三百餘年。

    科舉制度對統治者在官員考察和人才選拔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宏揚了中華文化,社會的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科舉制度首先在任用官員上打破了門閥世襲和推薦制度,打擊了門伐勢力的壟斷局面,可以不具一格使用人才。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幹,都有機會做官。戲文上常演的"窮酸秀才上紅榜,吹吹打打迎新娘"就是對科舉制度的讚揚,也是窮人鹹魚翻身的真實寫照。

    科舉制度還有個好處就是普通百姓一旦有機會做官,會以造福人民,當個好官,關心民間疾苦,除惡揚善為已任。因為他們生在民間,知道老百姓的生活,懂得廣大人民想要什麼,希望朝庭有什麼好的政策。史上所記載的清官,好官大多出生貧寒,身經磨難,所以對社會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只有刻苦讀,考上舉人,進士才能做官,有朝一日鯉魚跳龍門,所以,廣大普通民眾對讀書看得很重,讀書人也得到人們尊重,"萬貫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書讀得好,升官發財,美女傾慕,人們趨之若鶩,讀書成為時尚,對社會文化教育得到發展。

    儘管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主要以八股文形式,雖有點腐朽、呆板,但也考驗考生的思維能力和書法功底,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說明還有一定的影響。

    總體來說,科舉制度鞏固了統治階級的地位,選用的人才也是一切為封建王朝服務,也促進了社會發展,利大於弊,值得肯定。

  • 3 # 水墨鄂州

    因為很多人批評八股文,受此影響,我對科舉制度的理解也非常淺薄,幾乎都是負面的。以為它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太死板。

    又因為很多才華橫溢的人沒有考上官,或者只是做了一個小官,很多文人還經常被貶官,官做得很不如意,所以我對科舉制度就沒有好印象了。

    可是聽了餘秋雨老師講科舉制度的課後,我才明白自己原來對科舉制度的理解這麼膚淺,這麼偏頗。

    科舉制度是用來為朝廷選拔文官的,選拔管理者的,而不是選拔最優秀的文學家和詩人的,所以,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文學家沒有當上大官便不足為奇了。

    因為是選拔,所以必須要考試,而考試內容和形式也必須相對穩定,這樣才容易操作。而儒家學說的精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剛好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所以儒家經典便自然成了考試內容。

    八股文就像現在的選擇題一樣,容易操作,於是八股取士也順理成章了。

    科舉制度有1300年的歷史,它的優點不容忽視。最公平的是,它不分地域,不分門庭,不分職業,不分貧富,只要是男性,就有資格參加。這時我們女性可能要叫屈了,先別急。你看,當官的要調來調去,辦案明查暗訪,有時要晚上行動,辛苦不說,作為女子,很不方便,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科舉考試限制性別,不是性別歧視,而是現實考量。

    再看,科舉制度其實就是全民動員學習儒家經典,全國上下一片背書聲,男人們把心思都用在了背書上,哪還有工夫學壞呀?再說了,背書呀背書呀,拼命背書呀,一代一代背書呀,中國傳統文化就在背書聲中傳承了下來,豈不是好事情?

    當然,科舉制度的優點還有很多,我們暫且不談,繼續說說那些大詩人大文學家,假如讓他們當上了大官,會怎麼樣?書生誤國這個詞可不是空穴來風的。讓李白做丞相會怎麼樣?或許唐朝當官的都學會了飲酒。南唐後主李煜不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嗎?所以,不一定有才華就能做個好官,當然,全才更好,只是太少了。

    這也是文采好的不一定能考上公務員的原因。

    由此可見,認識一個事物,非全面不可,否則可能出現偏頗。

  • 4 # 侃啥

    作用

    1.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2.禁錮人們的思想,是國家更好的治理與統一。

    影響

    1.耽誤科技思想的發展

  • 5 # 歷史怪誕說

    凡事有利必有弊啦~~~

    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科舉制的作用基本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來講,一個是有利的作用,另一個是有弊的作用。 

    科舉制度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這種方式使得中國原本的門閥制度被有效的遏制。

    在早前的門閥制度下官員一般都是由貴族子弟擔任,所以他們不用費什麼心力就能當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對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卻很難有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科舉制度施行之後這種人可以透過考試做官。

    既為皇權的鞏固與加強做了貢獻,又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從這個方面來講科舉制度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作用的一種制度。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科舉制發展到後期考試的範圍逐漸縮減甚至僅僅侷限於八股文,統治者的根本目的從選拔賢能逐漸轉變成了鞏固皇權,這種變化使得當時參加科舉的人們的思想被八股文侷限,眼界知識儲備量都大不如前。

    所以這時候的科舉制度已經違背了最初的創立目標。

    科舉制度已經不再是選拔才能的選官制度而變成了統治者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所以這個時期的科舉制的作用是弊大於利的。

    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積極影響:科舉制是按照考生透過考試形式取得的成績,然後給予相對應的官位,它有著公平公正的特點,考生沒有年齡,地位,家族等條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門子弟也可以參加,因此科舉制的推廣使得全國籠罩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下。

    透過科舉制,選拔了許多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從低層中選拔出來的人才,會更多的為平民百姓考慮,真正做到了父母官的責任義務,使得政治更加清明廉潔,百姓安居樂業。

    而且為已有的官吏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活力。

    選拔的人才都是透過苦讀科考而來,秉承儒家教義,因此都具備了較高的素質。

      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古代文學的發展。

    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朝代都有各自巔峰的文學種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

    科舉制的消極影響:因為每個朝代的特點不同,科舉制有了不同發展。

    明清八股取仕,以框架的形式禁錮考生的思想,統治階級藉此來控制考生。

    八股取仕使得中國古代教育進入了死衚衕,又阻礙了近現代教育的發展。

    科舉考試內容嚴重脫離實際,迂腐荒唐的思想慢慢侵蝕著華人的頭腦。

    不鼓勵華人創新,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科學技術得不到更新,這也間接的導致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落後。

    科舉制度的後期是以消極影響為主,但不可否認它造就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如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楷書四大家之柳公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它的積極影響還是需要認同的。

    科舉制的意義

      科舉制度是中國早期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這種制度的出現使原來很多的政治腐敗現象逐漸消失,所以科舉制的意義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大的。

    同時當時的一些傳教士從遙遠的地區來到中國,發現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拔制度,於是將這一種制度傳到自己的國家為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服務。

    從這一方面來講科舉制不僅對中國發展有很大的意義,對許多外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科舉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以往中國政治制度當中傳統的世襲制觀念,政府決定從民間選拔人才,這樣原來官宦家族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脅,皇上這樣做得到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傳統家族對皇權的制約,整頓政治體制。

    對於其他國家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十五至十六世紀這種制度逐漸流傳到了東亞的一些國家到了十七世紀歐洲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將這種特別的選官制度流傳到了歐洲。

    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考試,雖然科舉制已經廢除但是現如今的考試製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科舉制的延續。

      除了能夠選拔出色的官員之外,科舉制還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安定,當時的中國階級差距較大容易出現不和諧的因素。

    政府出臺這樣的政策是當時很多的下層社會文化分子有了做官的機會,這樣社會矛盾逐漸減少,社會也就漸趨安定。

    科舉制度的利弊

      科舉制度自從產生到它被廢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爾曾說“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舉制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必然有它的優點。

    但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科舉制也必然存在弊端。

    那麼科舉制服的利弊分別是什麼呢?

    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前朝歷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利弊,創新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

    它是透過公平公正的考試方式選拔人才,這使得廣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華的平臺。

    同時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於皇權的集中,並且消除了魏晉時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脅,鞏固了統治階級地位,促進國家安定統一。

    科舉制的優點還有就是因為它不限制參加科舉考試的物件,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讀書狂潮,促進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

    而且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不斷的豐富著中國文化。

    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巔峰的文學。

    科舉制度帶來的全民學習,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壇巨匠,極大的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

      說過了科舉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處呢?

    縱觀歷史,科舉制度的不斷髮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會後期,政府採取八股取仕,科舉制的弊端就日益顯現。

    八股文,有著嚴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內容僅限於儒學經史,這些都嚴重束縛了考生的創新思想,成為鉗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扼殺了創新能力。

    八股取仕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思想的進步,從而導致科學技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也使得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文明潮流。

    因此從科舉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會需要發展,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科舉制度也將會被取代。

  • 6 # 幸福對我說你還小

    1、科舉制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地主勢力不斷上升直至穩佔統治階層,士族勢力不斷衰落直至消亡。寒門士子極力要求獲得參政權利,科舉制的出現為寒門士子參政開闢道路。

    2、統治階層打擊士族勢力,籠絡人才,加強統治的需要。

    3、科舉制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髮展不斷完善。成為一定程度上較公平的一種社會階層流動的方式。統治者利用科舉統治士人思想,加強管理。科舉成為窮人飛黃騰達的唯一方式。有句話不是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透過科舉,皇帝籠絡了人才,供其驅使。而寒門士子為了一躍成龍,耗盡生命讀書,有的讀了一輩子都考不上。科舉對士子的荼毒可參見《儒林外史》

    嗯,大概就是這樣。不過無論是什麼制度,再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弊端。科舉一開始是好的,可越到後竟變成荼毒中國士子的精神殺器。尤其至明清,八股文禁錮思想,阻礙科學進步。

  • 7 # 叄玖史話

    科舉制度對整個中國乃至東亞意義深遠

    科舉制度由隋煬帝首創,而後經過130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一種成熟的官僚選拔制度。由於歷朝歷代的實際情況不同,中央對科舉的需求也不同。科舉對封建統治的意義也不一樣。

    隋唐時期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關係

    隋唐時期由於受魏晉以來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中央政府以及士林輿論一直被士族豪門所把控,比較出名的有”五姓七家“。

    而隋唐統治者可以說一脈相承,都為關隴勳貴集團出身,且都有胡人血統,因此和出身漢族正統的山東士族集團一直處於明爭暗鬥的狀態。為了打破士族豪門對政治以及輿論的把控,科舉制由此應運而生。而科舉制也恰如封建帝王構想的一樣,打破了士族豪門對政治的把控。同時在唐代科舉制有利於寒門地主階級參政,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最後更是把九品中正制以及豪門士族送進了故紙堆。

    宋代對科舉的改進使得人才輩出

    宋代首先確立的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而且宋代重文輕武,宋真宗一首勸學詩更是把文人的高度推向了極點。

    而同時由於宋代寬鬆的思想政策以及對教育的重視導致了宋代人才輩出!列入耳熟能詳的,包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等。這些科舉人材改良政治環境,改進經濟政策,使得宋代經濟大發展。

    明清八股文禁錮思想維護統治

    明清時期基本相同,即從四書五經中選題,並且用八股文作為文體。而清朝由於統治者身份的特殊性,開科取士又有安定人心的作用。清末時政府對科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對國外政治制度以及技術的考察,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改革。

    總結一下

    1.舉制度推翻了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的豪門政治,擴充了朝廷人才,也擴大了政府的統治基礎。

    2.科舉制確立了儒學在文學界的統治地位,而儒學又對封建統治產生了極其大的維護作用。

    3.科舉制保證了中國社會階級之間的流動性,使得下層百姓有向上改變階級的機會,從而安定了人心,保持了社會的穩定性。使底層百姓看到希望,又讓頂層官員擁有緊迫感,對維護封建統治有著巨大作用。

    4.科舉制度下所誕生的鄉紳文化對於維護農村地區的穩定統治有著巨大的意義。

  • 8 # 筆下點史

    我們來看一下何為科舉制,科舉制區別於察舉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可以由自己努力去考取功名,在就是跟現代的高考一樣的性質。

    我們知道科舉制其實是歷史進步的必然性,它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世襲官員的壟斷,就是皇帝可以最大化的去讓賢能在朝廷之上,而不是官官相護,這給皇帝提供了更多的新鮮血液。

    我們都聽說過察舉制,就是考察地方或者有能之士進京為官,但是這種模式很容易被下屬官員徇私。很大機率之下,使有察舉權力的官員過於膨脹,貪汙受賄不說,更加使得官場一片烏煙瘴氣,並且皇帝也沒辦法探知是否舉薦的是有才之士。

    我們來說說對帝王的影響:

    一、不會產生官官相護,很容易被皇帝籠絡,然後為皇帝肝腦塗地,易於皇帝掌控,畢竟封賞是由皇帝來的。

    二、科舉制使得所有人都有機會入朝為官,往往能夠高中狀元的都是很厲害的讀書人,給皇帝統治江山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科舉制促進了教育的發展,長遠來看是更多計程車子人才有了更大的機會,並且對於皇帝來說,不用擔心這些人為官之後沒有能力的問題。

    四、更加強化了君主集權制,中央的皇帝坐鎮中央,就可得知天下之事,並且科舉制為皇帝選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科舉制更加像我們現在,但是區別於我們現在的是,沒有那麼嚴謹,我們的高考比當初的科舉制會更加的嚴謹。隋唐開始的科舉制,給當時的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態勢,特別唐朝,一開始實行的科舉制,更是使其成為歷史最繁榮的朝代之一。

    但是科舉制也有侷限性,侷限在到後期被地方官員所把持,非貴族和地主之家,均讀不起書,去進京趕考的的多是地主貴族階級的孩子。很多人都讀過《范進中舉》這篇短文,考了大半輩子的試,真的考上了反而瘋了,這就是當時社會的強烈映照,人人想考取功名,但是可能大半輩子都不會成功可悲可嘆。

  • 9 # 5有5

    科舉制產生隋唐時期,以後歷朝逐漸完善。在1300多年的實踐中,其既有利又有弊。

    利:

    1.在隋唐以前,官員主要由世卿世祿制及其他選官取士制度(如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產生。這種制度選出的官吏,大多是士族子弟,對統治者的統治有一定的掣肘。也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現象。科舉制的產生打破了士族豪強對政治權利的壟斷,為官場注入了新鮮血液。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良性發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取士的公平,給了才學之士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

    2,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家學術的長期發展奠定了一個小小的基礎。此後歷代統治者皆把儒學思想做為統治社會的主導思想。而儒學思想與專制制度再結合科舉制成為了統治思想的一把利器。眾人皆以學而優則仕為目標,形成了一種惜時勉學,自覺求學的風氣。維護了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

    弊:

    1.科舉制的公平性是相對而言的,統治者採取各種手段防止營私舞弊,最大程度保持細節,形式上的公平。事實上當權者利用已有權力,提拔親信,培植黨羽。如:透過運作考中,即為某大人的門生。導致了政治,吏治腐敗。

    2.科舉制對考試者的身份有一定的限制,如從事 “隸,卒,娼,優”等 行業的從業人員及其子弟俱不能參加。

    3.科舉所考科目僅限於儒家經義,明清時期更以 “八股文”做為考試格式。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子思想的發展。也導致其他學術無人問津,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不得不屈服於現有的模式,對學術文化產生了消極影響。

    存在即合理,科舉制度在封建專制時期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也有其侷限性。

  • 10 # 經典守望者

    “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矣。”這是唐太宗對於科舉制度的感嘆。科舉制度雖然起源於隋代,但是卻在唐代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和推廣。它的作用主要如下:

    1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於政治參與度的壟斷。在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大背景下,品評人物,按品授官都掌握在出身世家的各州大中正的手裡。雖然名為九品,但是最高一層的聖人(包括炎黃二帝,伏羲女媧,周文王,周武王)是不授予的,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是孔子。所以,一般是從第二等的“仁人”開始授予,一般這一等級都是授予最高門第的世家子弟(比如崔、盧、李、鄭、王等五姓七家)。這就導致了從血緣上的不公平,即使世家子弟是庸碌無能之輩,也可以被授予最高品級。而科舉打破了這種壟斷,雖然許多世家都是詩文大族,也有先天優勢,但是這畢竟是開闢了一條通路給寒門中人,以求上升。

    2 實現了人才由低至高的流動,科舉制的實行,真正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眾多寒門出身的學子可以憑藉數場考試直登龍門,直接成為社會中的上層人物,徹底擺脫庶民身份。比如寒門出身的宰相馬周,就是當中的代表。從某一點上來說,科舉制對於身份和未來的轉變要比如今的高考制度來得更徹底而直接。

    3真正為國家招攬了一大批人才,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任務。為什麼中國近代沒有孕育出科技文明,這是因為科技文明的發展並不在我們歷朝歷代的發展目標之中,可以說中國是被硬拉進這個遊戲規則中而來的。中國曆代的發展目標就是國泰民安,而科舉制所吸收的人才創造了貞觀之治的清平社會,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昌盛,建設了大宋王朝的富庶,開闢了大明王朝的東亞朝貢體系,同時也為大清的開疆拓土,康乾盛世的百業興旺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興旺與科舉制是分不開的,而我們今天所要實現的偉大復興也正是那個時代。因而,筆者認為科舉制度不是封建王朝的維護工具而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長效武器,我們可以從中去粗取精,進一步完善制度,改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狀,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 11 # 卷舒風雲潤天地

    有人把科舉制度稱為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其影響深遠,並不止於中國,很大程度上西方文官考試製度的建立借鑑於此。我們這裡就來說說古代科舉制對維護封建帝王統治有什麼作用和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

    科舉制度是一種官吏選拔制度,從隋唐到清末一貫實行,在它的產生階段,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選拔官吏在先秦靠家族、靠遊說、靠軍功,戰國時期有早上默默無聞,下午身配相印的例子,但畢竟是少數,軍功是搏命而來,而從貴族和世家大族裡選官吏很普遍。漢朝的制度是“舉孝廉”,曹操就是這麼當的官,不過能夠得到推舉,大族子弟的機會比寒門子弟大得多。魏晉時期,在魏國由陳群首創了九品中正制,有了統一的考核,但逐漸還是演變成只在世家子弟中選拔,“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這種仍需大幅度改革的情況下,科舉制度得以產生。

    南北朝亂世士族的衰落讓庶族地主有了發展機會,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舉賢良,開皇七年,又下令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舉人,科舉具有了雛形。隋煬帝大業三年,分十科舉人,又有進士二科,考試取人,科舉制度產生了。

    科舉拓寬選拔人才的範圍,為帝王擺脫世族大家對朝局控制有積極意義

    科舉制度讓寒門子弟有了進階的機會,透過科舉上位的寒門子弟感帝王知遇之恩,會相對盡心的為錄取他們的帝王服務,這在唐高宗一朝有了明確實質性範例。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為後阻力重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極力反對,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援,高宗和武則天大力在科舉上做文章,從下層選了許敬宗等一批官員,他們由武則天提拔,自然忠於武則天,這些人也為日後武則天登基出了大力。歷朝歷代或多或少都有類似情況。

    鞏固了王朝的統治

    科舉制度由國家實行,主要手段是考試,區別於九品中正制及之前的由人作為判別標準的選才制度。這樣,選材的權利集中在中央,在皇帝手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政令一統,對國家的統一起了不小的作用。

    擴大王朝的社會基礎

    科舉為寒門子弟開了進取的大門,首先是庶族地主對權力有了更大的慾望,財力佔優的他們更容易的進入仕途。由於科舉是庶族地主進階的途徑,而科舉制度由當時的王朝中央把控,從中能得利的庶族地主對政權必然是擁護的,這就使王朝、帝王有了大範圍的向心力,王朝本身也就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政權更穩定。

    提高王朝統治下國民的教育水平,發展了教育事業

    科舉進階仕途的作用刺激國民參加考試,要考試必然先讀書,高漲的學習熱情必然刺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由此,不但官員的整體素質有改善,國民的整體素質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文盲率下降。官員素質的提高也伴隨著行政辦事效率的提高,同樣,國民素質的提高也讓王朝統治更理性化,有利於王朝的統治。

    綜上所述,我認為科舉制度為封建王朝穩定社會基礎、大範圍選拔人才、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官員和人民整體素質、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皇權方面有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 12 # 上將軍潘鳳

    在沒有開創科舉之前封建王朝的官員基本是被士族所壟斷,漢朝著名的月旦評則是一種推薦機制,窮苦家的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登臺展示自己的才華,科舉制作相當於古代的高考在某種程度上對所有讀書人都開放了一個可以為官的機會。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最後清朝滅亡,期間經歷了一千多年選舉了無數的文臣入朝為官,有的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的一生碌碌無為在一個官位上幹了一輩子,還有的貪贓枉法掉了腦袋,官場如人生窮富善惡皆有一面。

    創造科舉制度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天下讀書人是穩定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一環,隋朝以前天下動亂多多少少都跟當地名門士族有所牽連,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家族在朝中佔據核心地位,而這些士族之前又相互通婚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長期以往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危機到國家穩定。科舉開展之後直接打破了士族階層的堅固統治地位,從此往後不斷有那些寒門出身的子弟入朝為官,也能給國家帶來新鮮的血液,不少名臣也出自科舉制度,張居正、王陽明、于謙等,他們或可以拯救國家於危難關頭,或可以勵精圖治改革社會發展,更甚者為聖人廣開民智,這些人都是透過科舉選拔而出。

    就目前現代社會來說貧富差距過大,優勢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高考成了窮苦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不是百分百能改變,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於公平的平臺,科舉也是一樣讓天下讀書人有了一個畢生的追求希望,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講夜晚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