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周讀書
-
2 # 鄒師史說
在資治通鑑中記錄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正好能表達這個問題:魏徵雖然長相一般但是能言善辯總是能讓皇帝回心轉意,主要是人家說的都對深得人心。
魏徵觸犯龍顏皇帝特別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疼的架勢,皇帝無法也就息怒
魏徵請假回家祭奠祖輩,皇帝得空想去南山遊玩,不料魏徵提前歸來魏徵便問李世民“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李世民校答“怕你說我,不去了”
李世民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正新鮮!放在手臂上把玩,此時魏徵前來商議朝政,李世民將鷹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要說李世民對魏徵又愛又恨不如說李世民打心裡敬畏魏徵
-
3 # 紅黑聖西羅
這一對君臣簡直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一直被千古流傳,魏徵也成就了李世民的一世英名,把李世民推上了千古聖君的位置。
魏徵去世的時候,李世民親筆撰寫碑文。然而魏徵屍骨未寒,李世民就出人意料地翻了臉,不但解除了公主和魏徵兒子的婚約,還一怒之下砸掉了魏徵的墓碑,這個反轉來的有點蒙圈吧。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跟李世民應該是死對頭,但最後還是給李世民打工了。李世民為了突出自己的大度,給了魏徵“無限話語權”,來彰顯自己從諫如流。
但問題是,魏徵管的太多,說的也太多,進諫過頭了,李世民脾氣再好也架不住魏徵一天到晚在耳邊批評,所以忍的太久了就爆發了,魏徵被砸了墓碑。
沒有了魏徵的李世民一下子清淨多了,整個世界都安靜了。後來,李世民在攻打高麗失敗後,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貞觀一朝,名臣輩出。
魏徵,被人們認為是歷代以來諍臣的代表。魏徵比李世民要大18歲,這個年紀,算是隔了一代人吧。
李世民文治武功,千古一帝,這個沒得話說,但是其得位不正,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了才能不比自己差的大哥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是在奔往武德殿的路上被尉遲敬德追上射殺。武德殿是李淵上朝的地方,李元吉在最後關頭是想求得父親的保護,但是,李淵看到的是尉遲敬德披掛鎧甲,滿身帶血,帶著太子和元吉的頭顱,在他背後的,是秦王李世民。李淵半晌未言語,問:誰為亂?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是決策人,但實際上也並不能說明主謀者是他。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說得到了訊息,太子將對秦王不利,要讓李世民下定決定除掉太子和元吉,並說,如果你不能下定決心,我們就都不能侍奉您了。
難以想象,身在帝王家的李世民殺害兄弟時,是怎樣的心情,這個或多或少是他一生的心病。
咱們說魏徵,為什麼一定要提玄武門呢?因為李世民的登基暗黑面,對魏徵與李世民的這段關係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李世民是歷代帝王中最在意名聲的,曾威脅恐嚇史官,要求改歷史記錄。後來還專門又把史官拒絕改記錄的事給錄下來,瓜田李下,此地無銀。所以,唐代史書,對唐初兄弟鬩牆這段歷史描述的語焉不詳。
在樹林裡,李世民慌亂中墜馬,差點被元吉殺死。在武德殿裡,李世民跪在李淵腳下,含著李淵的乳頭,痛哭流涕。不管是作秀還是真情流露,李世民不是無情之人,木已成舟,他被人推著往前走了一小步,卻一生都沒有再從那一小步中走出來。
李世民已無父無君,天下一人,唯一恐懼的便是身後罵名。因此他多少年兢兢業業,不敢稍有懈怠,立志做一個聖明天子。既然即位的合法性被懷疑,彪炳千秋的功業總不能被抹殺。
魏徵經歷豐富,先後在李密,竇建德,李唐等勢力下混跡多年,深知民間疾苦,也有政學幹才。他自知原為太子一系,委曲求全也不可能被人信任,唯有兵行險招,以直言博名,為群臣所重。這是魏徵的官場求存之道。
李世民在做了皇帝后,急於在個人魅力和治國業績方面有所突破。魏徵的出現,剛剛滿足了皇帝的需求。魏徵的犯顏直諫,讓他盡得豁達大度之美名。魏徵的治國幹才,又讓他盡得聖賢明君的讚譽。
從心理層面說,李世民做了皇帝,天下一人,誰還敢罵他?而他作為李淵的兒子,李建成的弟弟,日常被他們教訓兩句是正常的。出於對父兄的愧疚,在魏徵犯顏直諫時,他是否能從激烈的語氣中得到些許心理慰藉?好像建成還沒走遠,家裡親人都還健在?
魏徵本就是原太子的人馬,年齡又在李淵和建成之間,這樣的老一輩的訓誡,可能在他看來會感到溫暖吧。所以,他有時也會像一個受了父兄的氣的人一樣恨的牙癢癢,說:老匹夫,我早晚要殺了你。但是隻要有人給個臺階,他也就立刻下來了。
政治鬥爭是無情的,李世民從來都不會否定出玄武門之變的政治正確。但是他晚年,太子李承乾給李建成掃墓,他知道後也沒發怒,就只是擺擺手而已。
在侯君集謀反前,李世民都對魏徵有著複雜的情感。及至後來,因為侯君集是魏徵推薦的,李世民有所懷疑魏徵是侯君集一黨,最要緊的是聽聞魏徵把他直言的事都告訴了史官褚遂良,讓李世民感覺到被魏徵欺騙了。他那麼一個聖明天子,如此真心待魏徵,居然敢拿皇帝的真心給他的清名背書?!皇帝震怒,推倒了墓碑。
後來徵遼東回來,更覺得沒人再能對他犯顏直諫了,老年的他,除了在女人的身體上尋求慰藉外,心理上的遺憾再無人能知。
他命人修復了魏徵的墓碑,並把魏徵的畫像掛到凌煙閣,位列24功臣之一。
-
5 # 蝸牛與樹洞
我們可以看出魏徵也是命運多舛,這裡就有李世民恨他的第一個原因,當初是自己政敵的謀臣,還建議排擠自己。不過,李世民是一個明君,魏徵也是王輔之才,二者才有了之後的傳奇。但是,魏徵做事都遵循禮制和法治,可以把個人情感壓縮到最低,經常直言勸諫,只要李世民做得不對的地方也敢勇敢的指出來,所以這樣往往也會掃了李世民的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會恨魏徵。
不過話又說回來,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明君,也是因為他的大度,就算自己有時不喜歡魏徵,但是還是拜他為相。而他說的“以人為鏡”也是給魏徵很高的評價,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徵的才華、膽量以及耿直碰上了大度的李世民,所以才擁有了大唐的盛世,你說對這樣的人李世民怎麼能不愛呢?所以才說他對魏徵又愛又恨。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能學會阿諛奉承,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指出別人的不足,這樣對彼此才是最好的。當然,面對現實的無奈,也讓我們再也不敢想魏徵一樣耿直的活著,不過我相信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
6 # TANGTANG俠
李世民確實很有胸襟,能夠聽得進去諫言,而魏徵恰恰敢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唐初納諫那段時間裡,魏徵算得上最偶像級的大臣。
不過喜歡納諫的也不是隻有他一個,像蕭瑀,溫彥博,王珪都是很有名的諫臣,只是這些人的諫言可能從建設性,實用性和大局觀上是不如魏徵的。
魏徵可不傻,進諫可不是虎頭八腦胡說一通的,進諫也是一種zhengzhi藝術,所以李世民當然喜歡極了這個敢於諫言,非常忠誠,捨己為國的魏徵。
之所以恨呢,那就是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啦,雖然李世民給了魏徵無限的話語權,好讓魏徵時刻提醒和勸諫自己,但是說的多了,管的多了,自然就煩了。
在國家層面上,你說一個大臣天天訓一個皇帝,皇帝心裡能不難受嘛,甚至老大的私生活都要苦口婆心的管管,像是在教育一個孩子,那豈不是很多時候皇老大都要沒面子下不來臺,所以日子一久了,李世民肯定由愛生恨了!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從諫如流的明君,只要大臣提意見,他都認真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是李世民也有煩的時候,大臣魏徵太能嘮叨了,他和皇帝見面就提意見,吃頓飯也不讓人吃消停。
有一次,李世民宴請群臣,為了讓魏徵閉嘴,李世民以一盤菠菜,略施小計,使得魏徵乖乖投降。一盤家常小菜有這麼大威力嗎?看官可別小瞧這道菜,在唐朝,這可是貢品,平民百姓見都沒見過。
菠菜最初叫“波斯草”,原產于波斯(今屬伊朗)。據《唐會要》記載:貞觀年間,尼波羅國(今屬尼泊爾、印度部分地區)向大唐進貢了一些菠菜,使臣推薦說,這種菜做熟之後,根部變紅,味道不錯。
《新唐書》也有類似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尼泊爾國王派使臣向唐太宗進貢菠菜,此後,菠菜在中國紮下了根。當時這種菜的產地是西域菠薐國,所以唐朝人把它稱作“菠薐菜”,後來簡稱菠菜。
唐朝時期,很多道士喜歡煉丹當補藥吃,吃下菠菜之後,可緩解吃丹藥的不適感,所以吃菠菜在上流社會、道教界很流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迷戀丹藥,自然也非常喜歡吃菠菜。當時,菠菜還沒有廣泛種植,因此產量有限,價格昂貴,大臣們除了在皇帝請客時偶爾嚐鮮之外,平時根本吃不到。
唐太宗李世民宴請群臣,魏徵也到了,李世民看見他就頭疼,跟身邊大臣悄聲說:“我真想弄死這個鄉巴佬,諸位有啥辦法?”大臣都知道,皇帝這是在說氣話。
長孫無忌明白皇帝的心思,就悄聲說:“陛下,您是想殺殺他的威風,挫挫他的銳氣吧?”李世民惡狠狠說:“是啊,你說咋弄哩?”
長孫無忌說:“陛下請他吃菠菜……”李世民會意。魏徵落座後,有人端上了一盤翠綠豔紅的菠菜。老魏的胃口被吊了起來,看著美味直咽口水。此刻,李世民走過來:“老魏呀,你平時見了朕不是挺能說的嗎?今天咱們聚餐,機會難得,說兩句吧!你今天要是不說,別說日後我叫你難堪啊!”
魏徵飢腸轆轆,垂涎欲滴,只好重複說以前提過的意見,敷衍了幾句。李世民見魏徵眼睛直勾勾盯著菠菜,泛著綠光,他不慌不忙地說:“老魏你今天能不能整兩句新鮮的東西!”
魏徵滿腦袋想的都是菠菜,指著菠菜,嘴裡咕噥著:“這不是挺新鮮的嗎!”忽然發覺口誤,於是給自己找臺階:“這菠菜,菠菜……”
李世民見他中計,就對侍從說:“魏大人不愛吃菠菜吧?撤下去,撤下去!”魏徵急了:“別撤!別撤!老臣最愛吃菠菜了!”一盤菠菜把一代名臣弄成這樣,群臣也是醉了。
李世民得逞了,開心地說:“說好了,吃菜喝酒,不論政事”,打這以後,魏徵嘮嘮叨叨的毛病收斂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