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普慈賢
永久中立國主要有三大義務:1.不主動對外戰爭,但有自衛權力;2.不得締結與中立地位相牴觸的條約;3.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捲入戰爭的行動或承擔這方面義務,如讓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外國軍隊過境、參與對別國的經濟抵制或封鎖、不得接受附有損害中立地位的援助。
這樣的中立條件,估計沒有多少國家能夠接受,特別是美國……
永久中立國主要有三大義務:1.不主動對外戰爭,但有自衛權力;2.不得締結與中立地位相牴觸的條約;3.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捲入戰爭的行動或承擔這方面義務,如讓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外國軍隊過境、參與對別國的經濟抵制或封鎖、不得接受附有損害中立地位的援助。
這樣的中立條件,估計沒有多少國家能夠接受,特別是美國……
世界上目前保持中立的國家數量有六七個,真正能長久維持“中立”的只有瑞士,很顯然,永久中立並不是個很好達到的條件,即便“中立”也不代表不再有戰爭。
在大多數時刻,所謂“中立”僅僅是一種常規政治手段而已,它並不是避戰的免戰牌,僅僅是一層畫皮而已。一戰前期,美國還是中立國呢,結果看到巨大的戰爭利益,憋不住還是參戰了。
再比如盧森堡,這個國家雖然富裕,卻強鄰環伺,國小力卑。所以儘管他們一再的宣佈“中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讓德國“順便”給滅了,讓人無奈又無語。
從盧森堡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決定國家存續命運的絕不是靠自己喊出中立,如果自己不能抗拒外敵,又沒有什麼友鄰能幫忙的話,所謂“永久中立”不過是個可憐蟲企圖逃命時的慘叫罷了。
愛爾蘭也是個例子,他們曾經是英聯邦成員,卻因為獨立問題與英國政府鬧的非常不愉快,所以當二戰爆發後,別的英聯邦國家紛紛響應聯合王國號召對德宣戰時,愛爾蘭選擇了“中立”。
這種中立其實並不是中立,而是愛爾蘭對英國的一種逆反,明裡中立,暗裡卻與軸心國集團暗通款曲,如果不是英華人扭轉了戰局,恐怕他們早就樂呵呵的投入納粹懷抱了。
從愛爾蘭的例子來看,“中立”就是種政治活動,他們借這種狀態,躲避了對宗主國的責任,又在不過度刺激對方的同時,維持了自己的後路。當年如果沒有納粹德國的威脅在眼前,英國政府早就無法容忍愛爾蘭了,哪怕“中立”也是一樣。何況就算愛爾蘭中立還親德,德國一樣在1941年轟炸了都柏林和,事後希特勒也拒絕道歉,反倒是愛爾蘭方面自己軟化了。可見,決定國家態度的還是核心政治。“中立”是死的,人是活的。
瑞士的中立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成型條件,瑞士人透過多國簽訂的條約,早在幾百年前就形成了“脫身”的局面,經過了歷史的洗滌,瑞士的這種“中立”成了歐洲文化中的共識,也形成了瑞士獨有的中立生態,他的中立存在便於歐洲各國搞一些臺下的灰色運作,因此瑞士人完成了永久中立的平衡性和信任感。
但是,瑞士的這種中立很明顯不可能輻射到全球,迄今沒有一個國家能複製瑞士的中立條件。強大者利慾薰心,目空一切,視暴力為快速解決方案。弱小者朝不保夕,卑躬屈膝也無法躲過侵略或要挾,他們申請中立有何意義?更何況瑞士並非吹噓的那麼良善,他們的“中立”依然是足以令人臉紅的。
至於美國肯不肯中立,這並不僅僅取決於美國,只要冷戰思維不滅,美國又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霸權政治,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團體又依然存在,那麼美國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憑什麼中立?他們敢自詡為民主之光,利比亞的黑蜀黍敢說自己是人類的希望麼?
所以,指望人類“共同永久中立”並不現實,中立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對立並抗拒的政治態度,只不過它處於某個矛盾之外罷了,在發展的聯絡的萬事萬物面前,指望“全員中立”的保證,倒不如指望大國間的“核子和平”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