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還君明珠”出自張籍寄給李司徒師道的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意思為表示對他人的深情厚意,因為時與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絕之意。
二、典故: 張籍,字文昌,蘇州人,唐貞元十五年進士,官拜太常寺太祝,遷秘書郎。後經韓愈推薦,得為國子博士等官職。許多當時的名士,都樂於與他同遊。 在東平這個地方,有一位李司徒師道,父子三人,割據一方,是當時最為跋扈的一個藩鎮。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羅致徵聘他,來為自己效命。 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更不願與亂臣為伍,常以詩歌自娛,逍遙而自在。張籍不便正面拒絕李師道的徵聘,所以,寫了一首《節婦吟》,寄給了李司徒師道。 附原文如下: 節婦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從詩中可看出,主角是一個有夫之貴婦,而追求她的人也是有權或有錢之人,一出手即贈雙明珠! 單就詩的表面看,此貴婦絕頂聰明,把己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卻又婉轉動人。 特別是最後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堪稱精典,情深深,淚漣漣,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是委婉,拒絕之意卻堅決異常! 該詩具有民歌風味,一些心理描寫,刻畫得入木三分,描寫細膩、熨帖,入情入理,短短篇幅寄意無限曲折,可謂“一波三折!” 然而,該詩並不是像表面那麼簡單,如果僅僅只是一首言情詩,那也許不會流傳得那麼深、遠! 據資料記載: 此詩一本題下注雲:“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憶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可謂炙手可熱。該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作,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該詩最著名的當稱最後兩句了,也許知道這兩句的人居多,而知道全詩的很少,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讀者只注重其表面含義,現代一些女性也用來婉轉拒絕一些冒昧登徒子的追求,反而把它潛在的內涵遺忘或忽視了。 三、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並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一、“還君明珠”出自張籍寄給李司徒師道的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意思為表示對他人的深情厚意,因為時與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絕之意。
二、典故: 張籍,字文昌,蘇州人,唐貞元十五年進士,官拜太常寺太祝,遷秘書郎。後經韓愈推薦,得為國子博士等官職。許多當時的名士,都樂於與他同遊。 在東平這個地方,有一位李司徒師道,父子三人,割據一方,是當時最為跋扈的一個藩鎮。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羅致徵聘他,來為自己效命。 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更不願與亂臣為伍,常以詩歌自娛,逍遙而自在。張籍不便正面拒絕李師道的徵聘,所以,寫了一首《節婦吟》,寄給了李司徒師道。 附原文如下: 節婦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從詩中可看出,主角是一個有夫之貴婦,而追求她的人也是有權或有錢之人,一出手即贈雙明珠! 單就詩的表面看,此貴婦絕頂聰明,把己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卻又婉轉動人。 特別是最後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堪稱精典,情深深,淚漣漣,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是委婉,拒絕之意卻堅決異常! 該詩具有民歌風味,一些心理描寫,刻畫得入木三分,描寫細膩、熨帖,入情入理,短短篇幅寄意無限曲折,可謂“一波三折!” 然而,該詩並不是像表面那麼簡單,如果僅僅只是一首言情詩,那也許不會流傳得那麼深、遠! 據資料記載: 此詩一本題下注雲:“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憶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可謂炙手可熱。該詩便是一首為拒絕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名作。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作,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 該詩最著名的當稱最後兩句了,也許知道這兩句的人居多,而知道全詩的很少,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讀者只注重其表面含義,現代一些女性也用來婉轉拒絕一些冒昧登徒子的追求,反而把它潛在的內涵遺忘或忽視了。 三、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並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