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田和最讓我佩服的是他順應民心,完成了“田齊代姜齊”的歷史使命。

    田和是陳完八世孫,自陳完來齊被齊桓公任為工正之後,其族勢力不斷壯大,在當時姜氏齊國走向沒落的大勢下,採用“大斗出小鬥進”的惠民辦法,取得了民心,齊人歸田成為民心所向。公元前405年,田和成為齊國宰相,後因齊康公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田和將康公遷於海上,給一食之城。便自立為齊君,又在盟國魏衛楚三國支援下被周室列為諸候,從此齊國歸為田氏齊國。

    田氏代齊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果,是歷史的進步。歷史上“田氏篡齊”的定論,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是不正確的。因此,田和是有歷史貢獻的。

  • 2 # 晴空遠望史

    田和,史稱齊侯太公和,是田齊的第一代齊侯。

    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史稱“田氏代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並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絕祀。

    前379年,這時太公田和已經駕鶴西去,田剡即位。也就是說在太公田和被封諸侯期間,並沒有收沒姜齊的食邑和祭祀,這說明他秉承祖風,為政仁和。他的祖上“以大斗出貸,以小鬥收還,收攬人心”積累下深厚的聲望和人脈。從這簡短的史料中可以看出田氏代齊基本上是在非常平和甚至順理成章的過程中實現交替的;而且自己在位兩年就駕鶴西去傳位給接班人,也平穩順利實現交替。國內並沒有發生任何劇烈的動亂和震盪,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難得很少見的。這可以看出田和非凡的政治領導能力和國家局勢掌控能力和人才選拔培養的深謀遠慮。

    這可以比照韓、趙、魏篡奪晉國朝政的劇烈程度就知道其政策的優劣了。自晉國六卿擅權而後的權力爭奪戰,數十年之間可謂是精彩紛呈,六卿最終在優勝劣汰的歷史規則之下,剩下了韓趙魏三家諸侯,在與邊境鄰國頻繁作戰的過程當中,韓趙魏三家鞏固了得之不易的政權,成為當年周人最為繁華地區的新諸侯國,在這些紛亂之中,中原那些小諸侯政權滅的滅國,認輸的認輸,比如春秋時代風光無限的鄭國就成為南韓的領地。

    田和家族從當年依附一國諸侯之朝臣,實現自朝臣到君主轉變,皆經歷代之耕耘,期間風雲變幻爭端無止。從當年齊國的晏嬰就曾經預言田氏必將代齊的預言,也可以看出田氏一脈相承的政策和治國政治能力。實際上韓趙魏也學習田和的經驗和做法,三晉數次遷徙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就是效法田和也將齊康公驅逐到了齊國邊境海島之上。

    《竹書紀年》稱:“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田剡接過父親的衣缽,能夠在暗流湧動的朝野之中,執政十年有餘,其政治管理能力也不容小視。即便是其弟繼位也是內部低烈度的調整,並迅速開創盛世。這都是令人敬佩的。

    田齊開創了一百多年的基業傳承,在戰國也是轟轟烈烈。回看這段歷史,也可以看出,大國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內修國政,對外也要策略得當的開展競爭。田齊後人不乏戰略機遇,可以奮發有為,統一中國,但他們缺乏戰略眼光和戰略氣勢,沒有連續的國策,不能富國強兵,任由大國崛起不進行遏制,不知道自己的和心利益和最高利益是什麼,作為大國在與秦國的競爭中滅國亡身,這也是我們看這段歷史要經常反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這句話該如何理解?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