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
2 # 了不了齋主人
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
門閥制度的衰落【不贊同使用“沒落”,因為沒落意味著曾經的輝煌,而輝煌往往帶有正面的意義】,意味著社會流動方式的變化,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考慮需要兼顧到幾個方面:其一,政權和權力的變化,這是門閥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二,選官制度的變化,這是構成社會流動變化的原因。其三,社會分層是非固化的。從這些來說,門閥制度的衰落可以區分出幾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本身是為擺脫門閥對選官的控制而設立的,雖然最後的實行反而促進了門閥制度,但九品的選官方式卻是後世品官制度的先聲。品官制度規定了職位的升轉序列,則構成社會流動的一大要件。
第三個節點是科舉制的設立和學校制度的完善。隋唐科舉和學校,最初選取的人數都很有限,依然保留了權勢之家的特權。在這方面,武則天臨朝稱制乃至新政維新時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如科舉的殿試和武舉、重修《姓氏錄》等)則直接弱化了門閥制度。而隨著科舉制度知識選才的影響進一步加大,以及學校學生人數(讀書人)的不斷增加、知識汲取方式的進化,政治和社會地位的獲得也逐步讓位於個人能力和機遇,門閥制度也就衰落下去了。
門閥制度衰落,並不意味著門閥觀念就消失了。實際上,在唐代,有些黨爭就同門閥觀念有關。即便在後代,這種觀念也依然存在。
所謂門閥,就是門第與閥閱。
簡單說,就是中國式的貴族。
再簡單說,門閥就是,掌握土地人口,控制地方經濟,壟斷文字仕途,擁有強大武裝力量和政治能量,進而影響社會輿論與國家大政的累世家族。
從傳承上說,戰國時期伴隨井田制崩潰,地方鄉鎮興起強宗大族,逐步發展到東漢時期的世家,再經過九品中正制強化,成為控制地方州郡乃至國家政權計程車族。唐代是最後的輝煌時期,北宋時期徹底消失。
所以門閥於戰國發端,西漢發展,東漢成形,兩晉頂峰,隋唐餘韻,北宋消散。
門閥為何能夠控制中國上千年?
土地是基礎,人口是底蘊,書籍是根本。
北宋之前,中國流行部曲制,就是說,世家掌握土地及控制土地上依附的人口,有了土地人口就有足夠糧食及布匹產出,因為不納稅,地方工商業及高利貸也是世家控制。
這是經濟基礎。
因為有足夠的財富,所以絕大多數書籍被掌握在世家手上。
我們知道,唐代雕版印刷之前,書籍是抄寫在竹簡木櫝上的。而最便宜的竹簡也不便宜。所以東方朔自稱讀書44萬字,就敢於在漢武帝面前牛13。因為這44萬字的書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讀到的。
所以,掌握書籍的世家門閥才能壟斷仕途,畢竟文盲不可能讀到書,也讀不起書,自然也就當不了官(不是吏)。
唐末黃巢暴動狠狠打擊了世家門閥,引以為傲的家族譜牒流失,世家遭受慘痛損失。此後五代戰亂又再次摧殘了世家。
因此,北宋建立時世家已極其衰落。而北宋國家政權又明確廢黜部曲制,世家的經濟物質基礎被摧毀。
北宋同時號稱文治,大力扶持科舉與地方教育體系,唐代進士科極其艱難,中者極少而且多是世家子弟,每科不過三五人甚至一個不中都有。宋代平均每科100多,而且宋仁宗創造過一科800進士的記錄。
所以,耕讀傳家計程車大夫階層迅速崛起,世家門閥也就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