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儘管現在的哲學價值觀告訴我們“人人平等”,歷史上也有陳勝吳廣喊出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縱覽中國的古代歷史,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就是,人生而就是不平等的……
升斗小民就不說了,無論亂世還是治世,都要為稻粱謀,吃飽肚子是最基本的樸素理想。那即便生在王侯世家,除了不會受凍捱餓之外,真實的生存狀況,比鄉野村夫好不到哪裡去……
中國歷史上,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一直到溥儀,乾脆把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洪秀全這種貨色也加在一起,皇帝的總數大概總共400出頭,分別是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
但那會兒可不搞計劃生育,而且除了明朝的某些時候,大部分時間裡,皇帝們都是超生的模範……有個十幾二十個皇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但是真正能成為九五至尊的,也就只有一個人而已……皇帝傳承,真正實施“立嫡立長”制度似乎也並不久遠,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不乏玄武門之變、靖難之役這種為了皇位大打出手的血腥瞬間……
嫡庶、長幼、能劣……這之間的關係太難平衡了……也所以,從宋元之後,中國古代慢慢形成了立嫡立長的體系,子以母貴,就像《知乎》中小公爺、顧二、長柏與私塾先生關於三王還是四王即位的爭論中,明蘭那一番話:賢明還是昏聵,這些都是完全沒有任何客觀標準的,反而可能會引發很多爭議,尤其中國歷史上不乏那種貌似忠厚、內藏奸詐的野心家,從客觀的可行性上,反而不如立嫡立長這樣簡單粗暴,成了最不壞的制度……
那就好了,即位的順序有了,皇子們也就可以各自落位了,有資格即位的也就那麼三兩個,剩下的,該抱大腿抱大腿、該自命清高自命清高,該一邊玩蛋就一邊玩蛋去吧……
問題是,當有些皇子被所謂的賢明矇蔽雙眼之後,反而有可能會產生非分的念頭,這點上還是挺可怕的,因為對於那些經歷數年科舉成為低下層官僚、正在一步步往上爬的官吏來說,擁戴之功是通天的最佳捷徑,一旦這兩股力量勾結在一起,會產生很多的破壞力……
最典型的還不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而是土木堡之變之後輾轉返回京城的英宗奪位……以我們現在的思路來看,代宗無子,皇位只能是還給英宗的兒子,那英宗實在是沒有必要再來一次流血事件……但是身不由己啊,除了英宗想重溫皇帝寶座,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為代表的一小撮人,是需要這個擁戴天功來晉位、來取代于謙,那怎麼辦?只好犧牲于謙也要把這個形式走完……但實際上呢?對整個大明朝又有任何正面價值嗎?
當然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更具典型的分析意義……從老大、老三老四,從太子胤仍到老八老九老十,再到老十三老十四,可以說各色人等都有,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奠定了他們自己截然不同的命運!
當然比較正面的形象不多,除了最後坐上皇位的胤禛,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還是“俠王”,想來胤祥會比較符合題主這個問題中的答案:有自知之明、能自持,還帶點愚忠……從頭到尾沒有一丁點對不住太子胤仍的行為和做法,實際上還要包括胤禛在內……
當然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自然就成了負面典型:心術不正、沽名釣譽,外加心狠手辣……
瀉藥!
儘管現在的哲學價值觀告訴我們“人人平等”,歷史上也有陳勝吳廣喊出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縱覽中國的古代歷史,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就是,人生而就是不平等的……
升斗小民就不說了,無論亂世還是治世,都要為稻粱謀,吃飽肚子是最基本的樸素理想。那即便生在王侯世家,除了不會受凍捱餓之外,真實的生存狀況,比鄉野村夫好不到哪裡去……
中國歷史上,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一直到溥儀,乾脆把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洪秀全這種貨色也加在一起,皇帝的總數大概總共400出頭,分別是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
但那會兒可不搞計劃生育,而且除了明朝的某些時候,大部分時間裡,皇帝們都是超生的模範……有個十幾二十個皇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但是真正能成為九五至尊的,也就只有一個人而已……皇帝傳承,真正實施“立嫡立長”制度似乎也並不久遠,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不乏玄武門之變、靖難之役這種為了皇位大打出手的血腥瞬間……
嫡庶、長幼、能劣……這之間的關係太難平衡了……也所以,從宋元之後,中國古代慢慢形成了立嫡立長的體系,子以母貴,就像《知乎》中小公爺、顧二、長柏與私塾先生關於三王還是四王即位的爭論中,明蘭那一番話:賢明還是昏聵,這些都是完全沒有任何客觀標準的,反而可能會引發很多爭議,尤其中國歷史上不乏那種貌似忠厚、內藏奸詐的野心家,從客觀的可行性上,反而不如立嫡立長這樣簡單粗暴,成了最不壞的制度……
那就好了,即位的順序有了,皇子們也就可以各自落位了,有資格即位的也就那麼三兩個,剩下的,該抱大腿抱大腿、該自命清高自命清高,該一邊玩蛋就一邊玩蛋去吧……
問題是,當有些皇子被所謂的賢明矇蔽雙眼之後,反而有可能會產生非分的念頭,這點上還是挺可怕的,因為對於那些經歷數年科舉成為低下層官僚、正在一步步往上爬的官吏來說,擁戴之功是通天的最佳捷徑,一旦這兩股力量勾結在一起,會產生很多的破壞力……
最典型的還不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而是土木堡之變之後輾轉返回京城的英宗奪位……以我們現在的思路來看,代宗無子,皇位只能是還給英宗的兒子,那英宗實在是沒有必要再來一次流血事件……但是身不由己啊,除了英宗想重溫皇帝寶座,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為代表的一小撮人,是需要這個擁戴天功來晉位、來取代于謙,那怎麼辦?只好犧牲于謙也要把這個形式走完……但實際上呢?對整個大明朝又有任何正面價值嗎?
當然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更具典型的分析意義……從老大、老三老四,從太子胤仍到老八老九老十,再到老十三老十四,可以說各色人等都有,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奠定了他們自己截然不同的命運!
當然比較正面的形象不多,除了最後坐上皇位的胤禛,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還是“俠王”,想來胤祥會比較符合題主這個問題中的答案:有自知之明、能自持,還帶點愚忠……從頭到尾沒有一丁點對不住太子胤仍的行為和做法,實際上還要包括胤禛在內……
當然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自然就成了負面典型:心術不正、沽名釣譽,外加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