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花夕拾
-
2 # 你是我不變的永遠
我也是從下在外地長大,我是廣東汕尾的,我父母在惠州做生意,所以我也7歲就在惠州跟父母一起生活,也在惠州讀書。只有過年跟清明才會回汕尾。
我如今二十多歲了,在汕尾如果我自己出去逛街的話我根本不認識路。在惠州哪裡都能去。
-
3 # 桔紅蘋果
我老家在鄂州,讀書放假時才回鄉下住幾天,印象中馬路盡頭是曾經的葛店化工廠,煙囪常年冒黑煙;村東頭有一幢尖頂紅平房,是父親生前親手蓋的,對面的二層新樓房,由我同父異母的大哥承建,江大工作的侄子全款資助。
現在平房,樓房都夷為平地,成了光谷高新開發區,哥嫂和侄子侄女一人一套住進了左嶺新城。
老家的村莊,雞舍,黃燦燦的油菜花地,彎曲的泥巴小路已經變成塵土飛揚的工地,連祖墳都在搬遷,數數:爺爺,奶奶,太爺爺,太奶奶,一共有十三位家族長輩一起搬遷來左嶺公墓。
除了清明祭祖,十一,春節,每年我們姐妹三大家人都回故鄉,故地重遊,但老家鄂州已不在,迎接我們的只有光谷左嶺新城的電梯房,和年近七旬哥嫂,故鄉漸行漸遠,定格在了記憶中。
-
4 # 魯聞
什麼是故鄉?
故鄉就是當你離開他後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小時候,到不了的是異鄉,長大後,回不去的是家鄉。曾經我們的生活很慢,車馬很慢,書信也很慢。在慢慢行走的時光裡,總有一種溫暖包圍著我們,那時候,我們以為守著家鄉終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能這就是當時的歸屬感吧,這種感覺也是一種安全感。
曾經,時間過得很慢,連火車都很難,那種印象中的綠皮車晃晃悠悠的如老黃牛般。那一年,我20歲,為了生活,我坐上晃晃悠悠的綠皮火車離開了我的家鄉,可能從那時起我與家鄉的距離就慢慢的疏遠了,那種歸屬感慢慢的不是那般強烈了。當坐上綠皮火車,看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慢慢的向後遠去,忽然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殊不知眼淚已經打溼了車窗,或許多少年後我會回來,可是卻再也沒有當初的感覺了。
我生活了20年的故鄉,這裡有我20年的回憶,有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可能多少年以後我還會回來,也可能一輩子在異鄉終老。這是每個人的宿命,誰都不能改變。
如今,多少人的心裡,有一個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而有多少人還能回到那最初的地方。
-
5 # 我是若光
我對故鄉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除了籍貫祖籍以為,我覺得一個人從小生長的地方也是故鄉。
之所以把自己幼時成長的城市(或鄉村)定義成故鄉,正是因為這裡有你長大的痕跡,和父母長輩溫情的的回憶,和朋友發小玩耍的笑鬧,巷弄裡常年光顧的美食小吃,奮發學習的刻苦...這些構成的情感紐帶,足以讓你在異鄉拼搏的時候,每當想起這裡就自然而然,由衷地產生故鄉之情,被溫暖包裹著自己。
而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流動快,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世代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很多人舉家在外打拼,遠離祖籍,他們的子孫很可能極少、甚至從未回去過那裡。對一個從未生活過,沒有什麼回憶的地方,怎麼可能有深厚的感情呢?也許會有敬意,畢竟那是祖輩長大的地方。
回覆列表
有能和你一起回憶的發小,有能記得你小時候糗事的老奶奶,有以前小夥伴們常聚一起的“秘密基地”,有能讓你魂牽夢繞的媽媽做的飯,有能讓你特別安定的爸爸的背影。無論多久回去都不會覺得脫節,始終不會覺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