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若言曦

    人之初如果是獸之性,請問,德從何來?

    按孟子的觀點,惻隱之心,人生而有之;按康德的觀點,人具有先驗的理性。

    換言之,尋找光明,尋求真理,本來就是人性的一個重要特質。

    人的行為除了滿足生存、繁衍外,在面對自然災害,四季變化,以及同類之間的紛爭,殺戮時,還想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正是這樣的追問,促使了人的理性,智慧與道德的產生。

    試問,獸有這樣的追問嗎?

  • 2 # SundaySeventeen

    人生下來就有同情,古人稱為惻隱之心,看來漫長的自然淘汰,人和獸是有區別的,吃肉的野獸如果同情自己的食物,那完了。但是你經常會看到小孩救一些小動物,比如沉默羔羊的女主在叔叔的屠宰場救一隻羔羊。大概人類互相幫助才會在自然界中勝出,而不是互相殺戮互相陷害。人類至今還保留著互相幫助的初性,比如學習教育,不過我看中國也快倒退到禽獸不如的層次了,從初中我就看到了互相殘殺。中國越來越拋棄人初始之性了,所以漢尼拔會來中國的。

  • 3 # 公孫籠

    本性是無善惡的,先天至柔,一氣如嬰孩,這個時候感知的分析都不健全,也沒有能力進行善惡的作為,一念都達不到,何況什麼人畜之分!

    下圖理論借鑑不為牟利!

  • 4 # 馮國華的發言

    孟子強調了人有善的初衷和萌芽,他應該知道人本來就是獸中之王,沒有獸性,人不可能成為食物鏈的頂端。人的“惡”成就了自身的輝煌地位,因此,黑格爾才會看到“惡”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能。

    純粹的“惡”是沒有的,即便最惡的人,對待自己的幼兒也會顯出溫善的一面。所以,人是同時具有善與惡兩面性的獸。

    德之束,講的是用某些道德規範約束人的行為。用道德約束後的人才真正是人,反之,未經道德約束的人則為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這意義上,德之束,即人性。講得有道理!

  • 5 # 無心無魂134

    “人之初,獸之性”。不知道出自何處,這種理論不過是說人擺脫不了獸的本源。“德之束,即人性。”意思是後天的道德教育的學習約束,才使人成為人具有人性的人。

    人從第一聲啼哭,餓了吮吸乳汁,這一系列自然反應這是胎裡帶出來的本性,也就是飢飽是人類的第一本性。

    人類起始於個體,然後部落,最後到國家,人也完成了從野性逐步形成規則到完善規則遵守規則的過程。可以說這個過程是物質追求的過程。

    道德起源於規則,人們遵守規則的同時控制慾望形成約束行為,道德出現了:人知道了美與醜、善與惡等看法和觀點。

    我們現在知道了基因,人生出來除了因基因不同而性格和性別不同外,當然了這個性格也不是一生不變的,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履歷會影響性格生成的。

    題目所說的獸之性,不敢苟同。我認為是:人之初,性各異。

  • 6 # 手機使用者56437421679

    做人,不字覺,不住覺,不自覺,不警覺,不反覺,不反思,不檢查,不檢驗,不檢討,字已,住已,治已,身上來關係,不反醒自己,過錯同過失,檢點,檢舉,字已身上來關係,,誰是誰非,鬼,先知了,做賊喊賊又提賊又放賊的,貓捉老鼠,遊戲,人生關係,人身關係,人體關係,人體人關係,鬼,先知道,問題,答案,同遊戲,規則了。

  • 7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據我的研究,我只認同人之初性本私。

    看看三歲以下的小孩就知道,他們沒有什麼善惡的意識,只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你不能說三歲小孩有害人之心也不能說他有助人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速能傳播能量嗎?為什麼?